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伟才谈《阿凡达》(中)

(2010-05-12 16:52:19)
标签:

阿凡达

杂谈

分类: 科幻文学

李伟才谈《阿凡达》(中)
中国科幻小说中最早出现《阿凡达》,可能确实是在李伟才的作品中


李伟才谈《阿凡达》(中)

李伟才

 

电影里的核心科技—Avatar Technology

 

如果有读过笔者的〈我武唯扬〉这个故事的朋友,应知我在故事里即用了 avatar technology 这个意念。我当时采用的中文名称是「化身科技」,而上述的英文名称则被放在括号之内。我更在故事中解释,化身科技乃由「虚拟实境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和「遥控操纵技术」(tele-operation)所结合而成。这个故事写于一九九七年。当时 avatar 这个字差不多没有人懂得,没料到在十二年后,竟成为了全世界无数的人挂在口边的一个字。(这个故事收录在我于一九九九年出版的一本名叫《无限春光在太空》的小说集之中。由于此书早已绝版,如果是半年前,我只能叫你往公立图书馆碰碰运气。但在今天,我当然会叫你往书店买这本书的新增修订版《泰拉文明消灭之谜》!)

 

但我必须立刻作出澄清,我所构思的「化身科技」与《阿凡达》中所假设的并不相同。简单来说,是我的构想合乎科学得多,而电影里的构思则夸张得多,却亦因而戏剧性得多。

 

《阿凡达》中的「化身科技」(avatar technology)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按照电影的描述,这项科技至少牵涉以下的组成部份:

1.          地球科学家可以把潘星人的遗传基因和地球人的基因「混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一个与潘星人九成以上相似(体高、肤色、心灵感应触胡、可呼吸当地空气…),却仍保留着一些地球人特征(例如五只手指和容貌特征)的个体;

2.          这些「混合个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一个培植箱(人造子宫)被「吹谷」成长(按电影所述,不足一年的时间即可培植出一个接近二十岁的个体);

3.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个体就像植物人一样,全无感觉和思想;

4.          最关键的科技,是那副好像棺材一样的「感应传送囊」。地球探险员(包括片中的男主角 Jake及由Sigourney Weaver — 肯定是全部电影里片酬最高的演员 — 所主演的女科学家)只要躺卧在其中,之内的装置即会把这个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地传移到上述那些心灵上一片空白的「混合个体」之中。由这时起,这个个体便成为了这个地球人的「阿凡达」,亦即「精神化身」;

5.          上述这种「精神转移」是完全可以还原的,因此亦可以(在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复地「出、入自如」。

 

上述第一至三项已是绝不简单的超级科技,但比起第四项自是小巫见大巫。老实说,这已经不是什么「化身科技」而简直是魔幻世界中的「移魂大法」!

 

笔者发烧科幻超过四十年,多年来更不断宣扬「克拉克三定律」(Clarke's Three Laws),特别是其中的第三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文明将会与魔术无异。」(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因此大家可以相信,我对科幻世界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绝不会轻易的心存抗拒。但对于上述的「化身科技」,即使如我这般热爱科幻和想象的人也着实觉得难以接受。

 

「化身科技」的深入分析

 

首先让我略为讲解一下科幻世界中另一种「化身科技」的基本原理。

 

最先引入这一精彩意念的科幻作家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科幻大师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在一篇距今差不多七十年的中篇小说 "Waldo" (1942)之中,他描述一个先天患有严重肌肉萎缩症的天才,因发明了一套先进的「遥控执行技术」(tele-operating technology),不单克服了自己的残障,并且成为了世界的首富。

 

不久,科幻中的预言即成为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的应用由战争转往和平的用途。而在核电厂里,由于核反应堆附近的辐射十分之高,控制人员只能透过遥控的机械臂来控制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杆的活动,其间的原理和过程与海氏所描述的可说同出一彻。多年后,更为人所熟知的当然是太空穿梭机中,驾驶员透过遥控机械臂可以「足不出舱」即从载货舱(cargo bay)中取出人造卫星,或把人造卫星从轨道中回收的技术。

 

而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先是透过手指的轻微移动、后则透过眼球活动以控制计算机及轮椅的操作,已俨然成为了 Waldo 故事主人翁的一个活的化身。

 

上述这些「遥控执行术」固然需要把操作时遇到或引至的环境信息「反馈」(feedback)给操作者,使他可以作出适当的反应,但这些反馈都是比较粗始的。使它向「化身科技」迈进一大步的,是另一项高新科技:「虚拟实境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这种科技把环境的信息透过 VR 眼罩和一系列贴身的感应传送器十分逼真地即使传送给操作者,从而使他有一种完全「置身其中」的感觉。

 

以VR 为主题的首部电影,应是一九九二年的 《The Lawnmower Man》。可惜这部电影只是借题发挥,完全没有认真探讨这种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相反,国内著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于九十年代末所写的中篇〈七重外壳〉,无论在情节构思和思想性探讨性方面,都较电影远胜得多。

 

若说把 VR这一意念发挥得最为极致的,无疑是电视剧集《Star Trek》自第二辑《The Next Generation》所开始引入的「全息游乐室」(holodeck)。当然,能够模拟几乎任何环境并令人感到完全置身其中的 holodeck,其科学基础已是远超我们现今的水平。

 

最早把这 VR 和遥控执行术这两种科技结合起来而衍生出「化身科技」这一精彩构想,就以笔者所知,乃出现于由 Charles Sheffield 于 1978 年所写的 Sight of Proteus 。在小说里,这种科技被应用于未来世界的一项富豪玩意。在游戏中,参与者都「变成」了一个个只有数厘米高的微型机械人,并透过这种「化身」技术进行各种刺激而危险的活动:例外在后园追捕一头恶猫!当然,参与者实际上都安坐在游戏中心的椅子上。他们只是透过 VR 头盔和遥控执行术以追捕恶猫罢了。

 

把这一技术用于严肃科学用途的描述,则见诸 Robert L. Forward 写于 1993 的一部小说 Camelot 30K。故事描述人类前往冥王星以外的一颗极寒冷的行星探险,并在其上找到一种体形只有数厘米高并不能忍受任何「热度」的智慧生物。为了与这种智慧族类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人类这种体形巨大的「高温生物」,惟有透过微形的机械化身来进行。这些化身更被造成与这种生物的外形十分相似的模样,以增加沟通时的亲切感。

 

而笔者写于一九九七年的短篇故事〈我武唯扬〉,则是把这种科技用于比武之上。

 

笔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介绍这种「化身科技」呢?我的目的,是凸显出《阿凡达》中的「化身科技」与以往科幻作品中所描写的是如何的不同。

           

试想想,电影中的化身科技既不依赖虚拟实境技术,也不需要什么遥控执行术,因为它根本便是一种「心灵转移」(mind transfer)。

 

「这又有什么问题呢?」你可能会问。

 

问得好!科幻既强调大胆高超的想象,假设人类未来能够实现「心灵转移」又有什么藉得垢病之处?

 

「心灵转移」的哲学考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先要明白,有关「心」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所认识看的最根本而又最深刻的奥秘。笔者无法在此细述千百年来人类在这方面的哲学和科学探索。我只是想指出,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假设生物拥有一种毋须依赖物质而存在的、神秘的「生命力」;而人类则更拥有一个毋须依赖物质而存在的、超越肉身的「灵魂」。但历经数百年的深入科学探究,支持这两个假设的证据可说半点儿也找不着。相反,大量的证据显示,不论是生命还是意识 — 包括我们引以为傲的高等意识,都是极漫长的物质演化所衍生的结果。

 

犹有甚者,意识的物质基础是极其复杂的。对于我们头盖以下那团不到数千克的灰白色物体,究竟如何能够产生出「自我存在」的奇妙感觉,以及如何建构出一个「外在世界」的鲜活图像,科学家如今所知的仍是十分有限。但有一点颇为肯定的是,如果把大脑的运作模式比喻作一副计算机中的「软件」,而把大脑本身看作为「硬件」,则由于两者皆是漫长进化的产物,因此「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远远较计算机中的密切,甚至可说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识」这回事将无法被化作成一连串「0」与「1」的数字,而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之间被搬来搬去。

 

《阿凡达》这套电影的大前提,当然是上述的立论已被彻底推翻,而人类已经掌握了把意识「搬来搬去」的技术。至此大家也许明白,我为什么把这种技术称为「移魂大法」。

 

正因如此,科幻小说中以此为题材的故事其实不多。例如海因莱因著名的《I Will Fear No Evil》(1970)描述一个亿万富翁为了延长寿命回复青春,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妙龄女郎(对,富翁是位男性),海氏所「采用」的科技也只是大脑移植而非「意识转移」。真正在其作品中较广泛引用「意识转移」这一意念的作家是Robert Sheckley(例如 1959 年的 Immortality Inc. 与1966的 Mindswap)。然而,看过这些作品的人会知道,Sheckley 处理这个题材时皆采取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戏谑手法,显示他对这种「未来科技」的可行性没有怀着认真的态度。

 

对「意识转移」这回事其实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看法。如果意识真的有如计算机世界里的「软件」可以被搬来搬去,则它应该可以被「复制」和传送,而原有的「拷贝」不会在第一副「计算机」(亦即男主角 Jake 的大脑)中消失。引申下来,我们可以同时制造很多化身,从而引起了「身份危机」(每一个「化身」都是一个真的「我」!)。但这显然与《阿凡达》中的描述不乎,因为每次进行转移之时,男主角都变成了完全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这显然说明,意识并没有被「复制」,而是真个被「提取」并传送到 Jake 的「混种」化身之中。

 

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极端的一点说,这意味着灵魂学说的复活,亦即我们的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而这,与数百年来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可说背道而驰。

 

且慢!你可能立即说道:男主角的精神虽然被「提取」,但它在「化身」的大脑中「生根落户」之前,必须依赖电波的传递(「回程」时当然也是一样)。而从广义的物理学角度,电波也是物质的一种形式(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即已论证了物质和能量是同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男主角的精神一刻也没有离开物质,因此这项设想不应被扣上「将灵魂学说复活」的帽子。

 

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但这便把我们带到「心灵的电波传输」这个关键的意念之上。

 

在电影里,上述这个意念几乎从来没有被提起过。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传输的过程中,电波被干扰了怎么办?讯号接收不佳怎么办?电源被截断了怎么办?就最后一点而言,男主角的「灵府」是否便会因此烟消魂散?抑或「电波灵府」会自动返回男主角的原有肉身?

 

最关键的当然是,「意识」这种世间上最复杂的东西,其涉及的信息量必然大得惊人。要传送如此庞大的信息,所用的电波不可能是波长较长的无线电波,而必须是波长短得多的微波,甚至是处于「可见光」频段的电辐射。但要知这些短波辐射不能绕过障碍物,因此其传递必须依赖具有「视线所及」(line-of-sight)的接收器或转播器的帮助。但在电影中所见,无论Jake 的化身身在何方,「心灵传输」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你当然可以说,将「意识」传递的并非我们所熟知的电辐射波,而是一种超乎我们现有科学知识的、全新的传输方式(例如所谓「亚空间传递」sub-space transmission)。这也许是答案之所在,但电影里却是没有交待。(海因莱因写于一九五六年的一本少年科幻小说Time for the Stars,曾经设想人类透过了一对孪生子的心灵感应作用,在星际探险时进行超越光速的通讯。但这种完全缺乏科学根据的设想属于「可一不可再」,故在科幻界中未有被广泛采用。)

 

当然,如果我们在看的是「哈利波特」而并非一部科幻电影,上述的问题根本毋须深究。至此各位应该明白,较诸一本成功的魔幻作品,写作一本出色的科幻作品在难度上是高出多少。

 

好了,就算我们不计较技术上的细节,我们又有没有想过,上述这样的一项科技突破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不错,按照电影中的构想,我们不能随便地把意识在不同躯体中转移。男主角之所以被邀请前往潘多拉星球,是因为他的孪生兄弟因意外逝世,而他因为拥有相同的基因组成,所以有机会跟原本培植给他哥哥的「化身」进行「心灵转移」。这一前题显示,心灵转移技术只能体现于基因结构(引申来说是大脑结构)几乎一样的个体之间。但在原则上,这项技术的最直接应用,不是用于「人与外星人基因混合」的化身,而是用于人类自身透过「克隆技术」(无性复制技术)所产生的克隆个体(clones)。如此一来,人类已是战胜了衰老和死亡,因为我们永远可以把精神从一个逐渐衰老的身躯,转移到一个远为年轻的躯体之中。「长生不死」这个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可以这样说,如果电影中的化身科技真的可能的话,它的震撼性将较电影里的中心主题(地球人成为侵略者)高出很多倍。也就是说,我们是用一个一级的科幻意念来为一个至多是二级的科幻意念服务。无论从科幻的角度还是小说创作的艺术角度,这都是一种很蹩脚的做法。(这与笔者多年来宣扬的一个观点颇为接近,那便是「时间旅行」在科幻小说中永远只能做主角而不能做配角。但一些科幻作品恰恰违反了这一「守则」而令趣味大减。)

 

当然,这种「主角变配角」的情况在一些科幻作品中也偶有出现。其中最荒谬的一趟,要算是由阿诺舒华辛力加主演的科幻电影 《The Sixth Day》(忘了在港上映时叫什么)。这部电影的主题,正是当年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无性复制」(cloning)。但作为科幻创作的一个题材,这个意念其实无甚发挥之处。为了制造戏剧性,好莱坞的编剧硬生生地加入了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快速复制的技术,从而「制造」出多个真假难辨的阿诺舒华辛力加。这个编剧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他这个附加的假设,较诸电影中心主题的含义和影响不知重大多少倍!这种完全没有常识的剧本编写,令电影成为「科幻烂片」的经典之一。

 

综观上述的分析,《阿凡达》中的「化身科技」可被看成为一个「精彩的科幻意念」,从而为电影「加分」;也可被看成为一个难以令人入信的「问题意念」,从而令电影「减分」。如何之处,还是留待作为观众的你作判断吧。

 

顺带一提的是,最近一部颇受科幻迷欢迎的小本制作电影《Moon》,也用上了好像 Avatar中的意念(无性复制与意识转移),从而带出疑云重重的「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即欧阳峰的问题:「我是谁?」是也!] 就拍摄的手法而言,这部电影较阿诺舒华辛力加的《第六天》高出很多,但从科幻意念的「轻重不分」和「喧宾夺主」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所犯的毛病可说同样严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