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密战》中的指挥中心,看起来还是简单了点
文学院的梁振华老师说他有个连续剧要在中央台播放,我还没太在意。可看了几集之后,发现确实很好。而且,这种与科技前沿相互连接的作品,本来就应该是科幻作家施展才华的天地嘛。除了一个政论剧,我没看过振华过去的其他作品,但这个连续剧确实写得不错。连我八十岁的姑姑今天到我这里,还提到了这个戏。她是一集不落地全部看完,而且评价很好。
简单地说,《密战》是一个利用网络科技偷窃中国航天技术机密的故事。电影中的技术水平,不一定是当代科技的最前沿,但作者所展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过程,却给我很大启发。我在几次科幻讲座上都说,我们的科幻作家,不能再放弃现实而仅仅热衷于遥远的黑洞世界,对当前的现实封闭自己的视听,最终只能导致科幻文学的死亡。
当然,电视剧还是比较粗。主人公伍处长的演员也选得不够理想。和同时播放的几个真实的保密工作者看起来大相径庭。不过,这在中国影视却又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中国电影电视演员,永远能将角色演得不象应该的样子。场景的安排,也欠粗糙。外国部分,永远是那么个房子,那么几个人开会。有些可笑。但小童星的个性写得非常好,表演我也很认可。最后,如果能将少许科幻的前瞻性植入剧本,将显得更加好看。其实,近年来的军事题材剧本,已经逐渐采用了近未来科幻的方式进行构造,而观众完全没有察觉,反而特别认可。这让我想起旅美作家石小克的《超光速运行》和《基因战争》。
小克这些年好像再没撰写过科幻,真是可惜。
转贴:
梁振华,1977年生,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新锐学者、硕士生导师,随笔作家、影视编剧。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影视传媒公司艺术总监,中央电视台策划人、特约撰稿人。发表学术论文、文艺随笔、小说等各类作品逾百万字,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出版个人随笔集《时尚的谎言与魅惑》(2006)、《枫林冷雨》(2001)。参与撰写《新中国文学史教程》(“京师”
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历任近百部(集)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文献纪录片、政论片、专题片、大型主题晚会)的编剧、总撰稿与撰稿人。
2008年,被授予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十佳教师”称号。2009年,获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从2006年秋天启动电视连续剧《密战》的策划和剧本创作算起,到如今《密战》小说问世,三年时间过去了。这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其间的无数个晨昏,在电脑屏幕前,在车轮战一般的讨论会现场,我们沉浸到了一个虚构的“现实”当中——这里有波澜不惊背后的危机四伏,有对信仰的坚守,也有令人扼腕的沉沦——这个“现实”如此遥远,可在我们的想象里却又如此鲜活而迫近。保密、国家安全、隐蔽战线;间谍、黑客、通讯卫星;跟踪、绑架、窃听……许多我们曾经陌生的语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密战”的世界,也为我们的写作敞开了一方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延展的诱人空间。1
L( s8 d3 c; A; B) o$ i
于我而言,由教学研究到躬身创作,是学理与实务的两相兼顾与相互济助;而将剧本“转译”为小说的艰难过程,又促使我以更切近本源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求索小说与影视文体上的异同。现在,是请大家分享和品评的时候了。(注:小说另一位作者王雁先生,系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班毕业生,“第五代”中人,也是《密战》的制片人和我的忘年挚交。)
创作初期,我给本剧起的标题叫《秘战风云》,故事围绕“风云六号”卫星展开。由于中国在现实里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改称“星讯六号”。经多方斟酌,后又将“秘”改为“密”,故有今日之《密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