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母一定要去看《建国大业》。我妹妹遭遇周五不能动车。于是,也想看看这部影片的我,便主动担当司机,载他们到北京最好的影院之一“华星”去观摩。
电影不出我之前的所料,确实是一部后现代经典制作。强烈地消平深度类叙事(一个事一个事,没有情感联系和情感深度,也没有社会深度)、“辉格”式的历史思维(最典型的就是几个领导者谈论建国后的经济部分,滑稽有趣)、众多演员以其明星身份给观众制造“互文性”戏谑(据说参加的明星有奖金200位)、加上精致的马赛克式艺术包装(每个细节都看着挺好,镜头位置、色彩、特技、包括对旧影片的修复,都叹为观止。但无法将这些拼贴组合成整体。宏大叙事彻底被解体。)……我不反对后现代主义。更不反对利用后现代主义表达现代主义或前现代主义的题材。但后现代作品可以娱乐至死,却不可能给观众深刻的印象,更不要说那种历史感和神圣感。
这几个月,跟湖南卫视零点锋云的廖旭学会了一个做法:打分!逼着全家人给电影打分之后,从我母亲、父亲到我妹妹,分别给出了90、70和50的高分。而我自己呢,想来想去,还是只能给33。在这33分中,导演和编剧,各得0分。他们把一个如此优秀的题材,做成如此后现代样式,令人震撼。视觉效果得“—5”分,因为拷贝外国电影而设计的效果太多,无法给正分。剩余的部分,我想给演员王学圻和冯小刚各10分,两个人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形象。陈凯歌、陈坤和刘烨,也由于各自在影片中的出色的片段表演,分别获得6分。其他的,包括唐国强、张国立在内,都无法给分。因为看来看去,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怎么也看不出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这些日子我一直关注“建国六十周年”的各种影视新作。比较喜欢北京电视台的《百花》和《我爱你,中国》。我还是觉得,前现代的就做前现代描述,现代的就做现代化叙事。明明是非后现在的题材,非要摆出后现代状,怕是有点卖乖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