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屋檐下

(2009-08-21 19:36:47)
标签:

上海

书展

印象

杂谈

分类: 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

 上海屋檐下

叶永烈(中)和杨鹏(右)在书市(不过不是这次上海书市)

照片由叶永烈提供

 

        今日的上海,几乎没什么屋檐。早年的里弄,现在少而又少,跟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一样早已神秘地消失。于是,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左看不是样,右看也不是样。

        因此,今日的上海,既不能左看,也不能右看,你只能想象地看。就假设那些古旧的、伸出长杆的亭子间仍然在,阁楼仍然在。30年前,叶永烈老师不就在曹溪新村那个小阁楼上写他的科幻吗?现在,他搬进了大房子,生活改善了许多,但科幻呢?反而越来越少了。

 

        过年的时候,跟叶老师通过一次慰问的短信。回答说他很好。但不幸的是:沙孝惠老师因为癌症去世了。

        我心中咯噔一下。

        不会啊?两三年前,我到上海还去过沙老师的家。她当时还好好的啊?

        沙孝惠是谁,科幻迷知道的人不多。她曾经担任过上海少儿出版社科技编辑室的编辑和《少年科学》杂志的科幻编辑,叶永烈最重要作品,就是从她的手中流向社会,流向读者的。这本作品就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本至今仍然被许多60后、70后,甚至80后都记忆犹新的书。但没有人知道,如果没有沙老师,叶永烈老师的这本书根本不会出现。是她的先生戴洋藩代替她向叶老师约稿,这才获得了叶老师这本最重要著作的手稿!

        沙老师也是我尊敬的许多编辑老师之一。她要求作者极其严格。我想了想,虽然在《少年科学》上发表过科幻,但却没从沙老师的手中发表过作品。每次我们都会认真地谈稿子,她都会给我提出改进的意见。但我从来没从她手中通过过。

        想想看,我从来不是个好的作者。

 

        谈到编辑,让我想到这次在上海跟海天的聚会。早在北京的时候,就跟海天约好,找个时间谈谈。

        我认识海天,还是他读清华建筑学系的时候。清秀消瘦的一个小伙,特别喜欢科幻。但他跟其他科幻迷不同,安静得出奇。他邀请我到清华做个报告。我也去了。但一到清华校园,眼睛里就进了沙子。整个一个多钟头我们吃饭期间,怎么也出不来。我觉得既尴尬又怕影响了后来的讲座。幸好,在开讲之前十分钟,鬼使神差,出去了。于是,讲座正常进行。好像周宇坤还参加了那次讲座。

        跟海天的交往从那时开始,有10年了吧?后来,我读了他关于偃师的小说,深深为其中的语言所折服。我当时曾经说,中国式的科幻,就是这样的科幻。中国式的幻想,就是这样的幻想。到国外讲学的时候,也曾经这么谈过。

        后来海天进入了九州的世界,成了九州的创始人之一。他跟江南、今何在等人共同发起了中国奇幻文学的新的世界。此后我们的交往渐渐地少了。但多少能从他人那里知道他的信息。例如,曾任《科幻世界》主编的阿来,就曾经对九州特别肯定,认为是中国幻想文学的大方向。

        海天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做了几年,然后落户上海,该是在2000年左右的事情。此后,他一直没离开上海。好多年了,已经是一个“新上海人”。我们就在成都科幻大会上见过一次。谈得也不多。但这一次,我们想好好聊聊。

        到上海的当天下午,看完书展,海天和太太就来接我。他太太开了个吉普,底盘很高,很FANCY。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感到就象见过很久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看她面熟。她说常常在中央美院学习,但我去美院的机会确实不多。而且,去也没到过主校区。

        我们在她选定的一个上海餐馆吃饭。菜很有滋味。红烧肉和熏鱼都非常好。水煮干丝似乎不特别理想。但也很不错。

       在座的还有阿豚。我们热烈地讨论跟艺术相关的所有问题。当然,编辑刊物也是一个重点。还有,中国科幻的未来发展。我感觉回到了海天临毕业来告别的那天。北京青年科幻作者们都来北师大聚会。星河、凌晨、杨平,严蓬,还有谁,反正人不少。那时的畅谈,就这么轻松,自由,就这么海阔天空。

 

        上海书展,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直销书展。有种满新奇的体验。人山人海的入场过程,就让人疑惑。这真的是一个书市吗?而进入展览大厅之后,疑惑的感觉更强,居然有一堆堆的销售方法,还有人在大喊,这一套,原来680元,现在120元就卖了!快来买啊!

        我只能肯定,这就是卖菜!

        书展多数的参展单位,是上海的出版机构。但其他省市的也有。我就是被湖北海豚出版公司请去讲座的。说到讲座,这里几乎所有的大厅中都有多个小的空间,供讲座或签售。而每个小时的活动,五天中几乎排满。科幻作家杨鹏来过两次。叶永烈也来过两次。我都没见到。只见到了安武林在讲演。还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个讲金融海啸的女教授,我在电视中看过她讲座,觉得很好。她也从现场中出去。肯定是刚刚完成了宣传活动。

        但是,由于现场太乱,我发现讲演或签售的人都显得非常疲惫。满脸通红,浑身冒汗。讲话时,常常两个发布会在一个走廊中面对面进行,相互比着高声。但是,还是能看出一些火热的场面。比如,饶雪漫的团队出现时,人不少。我之前一场的兔斯基,粉丝也不少。至于渡边淳一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讲演在最大的大厅,因为只能签字一个小时,所以,后来都不能再卖书,怕找他签字影响下面的活动。我还在大门外碰到了北京作家阎连科,我们在作代会上属于一个代表团。他也刚刚完成签字售书,想马上到机场回京。只好隔着车窗握手道别。

        从上海书展看中国的出版业,确实令人鼓舞。这是一个人生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我自己的讲座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下午进行。之前,海豚传媒在大厅中做了不少工作。树立了一拉宝为我宣传,还有单片的彩色宣传页。海豚上海分部的人还不断地对孩子家长说,该听听这个讲座。结果是,我的讲座座无虚席,小孩子只能在地下坐。

        我曾经参加过德国《什么是什么》丛书的首发会。跟德国专家也见过面。这套书,是海豚公司总裁到德国后独自发现的。他疑惑为什么在所有德国的书店,都能发现这套书,于是决定购买版权。整套丛书由100多位专家撰写,120本,图文并茂,涉及多个自然、社会学科。不过,我的讲座不针对这套丛书,而是设计了教会读者,特别是家长如何懂得孩子学习的过程,在懂得这个过程的基础上学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帮助孩子选择读物。

        从讲座的过程看,我觉得我达到了目的。听众非常认真。跟孩子的互动也非常良好。期间电脑出了一次故障,把所有幻灯片都放飞了。但没有人离开,都等着我修理。

        活动之后,大家对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感兴趣。我也非常高兴。我把最重要的教育家的观点传达了出去,希望能引起更多人注意。当天的晚报,还刊登了关于我的报道。只是其中说,我测验了孩子们关于哈雷彗星的事情,只有一个孩子知道。

        事实上情况是,当时随便问问孩子那是个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说是彗星!只有一个孩子说:流星。这就算最靠谱的了。总之,这位记者谈到的问题是对的。现在孩子们的确缺乏基本科学教育。

 

        上海之行在我完成讲座之后也接近尾声。我也跟阎连科学习,立刻感到机场。虽说时间短暂,没怎么看到上海的屋檐,但是还是非常值得。海豚传媒的周璇,一直安排我的行程,非常尽心。多谢了。还有没来的徐鲁,老朋友之间总是非常惦念。在上海期间,还跟我在QUT的好友穆从军见面,他请我吃了一顿饱饱得西餐。也谢谢老穆。

 

        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想象力到底会发展还是消融,确实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难题。上海屋檐的消融,跟北京四合院的拆毁同属一个文化毁灭过程。而文化的核心,才是人类最宝贵的想象力!上海和北京的教训,值得所有正在赶超现代化的国家吸取。

 

        作为“副产品”,一路上我还读完了吴国盛的《技术哲学讲演录》。这是读的我第二本他的书,但觉得比上一本《时间的观念》好很多。吴把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时间研究做了很好的解析。我认为,这是我读过的关于海德格尔最好的书!(多奇怪,我还读过日本人讲海德格尔的,读过其他人写的,都没印象。)我甚至准备开始立刻读《存在与时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