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终结者第四集

标签:
终结者第四集科幻电影杂谈 |
《终结者4》:战争、创意、科幻片是否能例外?
终结者四集海报
电影中的战争和真实的阿富汗战争对比,能分清吗?
战争中真实使用的机器人
一
不觉得《终结者4》是什么科幻电影,场景和故事太真实,基本上是美国人在海湾战争的前线纪事。
前两天看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科幻作家宋宜昌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对阿富汗驻军的专访,请前线战士谈那种面对连绵无尽头的大山的绝望感受。美国的家乡远隔千里,而荒芜人烟山谷却危机四伏。
面前的每一个山洞都会有一个基地成员吗?
面前的每一个山东都没有基地组织的成员吗?
这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唯有保持永恒的警觉。
但是,人终究不是小提琴。连小提琴也有断弦的时候。
最终,当紧绷的神经再无法强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面对一群偶然惊飞的乌鸦,战士们枪炮齐鸣,高喊着“拉登,拉登”的名字狠狠射击了一个多小时。
前面的空间里确实什么都没有。
连乌鸦,可能也是幻觉!
现实中的美国兵面对无望的群山,拉登不知道隐藏在哪儿;而电影中的美国人,面对的是被废弃的城市,机器人天网遮蔽了一切。两地同样草木皆兵。当电影最终给那些幽灵似的隐患解释的同时,在阿富汗的战士却无人拯救。
二
电影放完的时候,我跟郭凯和任冬梅一起走了一段。我问他们对电影《终结者》系列有什么感受。
“这个系列其实不能算好的美国科幻电影。”两个人都这么说。
“只不过《终结者2》中的特技做得非常好。”
我确实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也喜欢《终结者2》,就是人们常常说的《T2》。那个水银战士所展现的是电影艺术的另一种黎明。从地面划成模块的地板上无缝升起的那个机器人、从一股泉水似的水银柱变为直升飞机的驾驶员、拓扑变换最终导致了心理上的震撼、那种陌生化的感觉,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带来的。虽然这些技术现在看来都是数码程序的雕虫小技,但它所产生的心理生理感觉,却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
然而,离开这些技术的感受,《终结者》系列确实没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也没给人更多的未来体验。跑和追,射击、射击、还是射击,踢打、踢打、还是踢打。对中国人来讲,射击算的了什么?踢打又能算什么?
我对电影的认识是两极化的,要么你深刻而动人,要么你娱乐到死。处于中间地带的作品,八竿子打不着。谁看?
科幻难道例外?
科幻就不是电影?
科幻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