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呼吁:中小学教师要补科幻阅读的课
标签:
王泉根科幻教学语文中小学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王泉根呼吁:中小学教师要补科幻阅读的课
| 2005-02-24 15:16http://www.eol.cn/images/cer.net/blank.gif中国教育报 | 作者:张雪梅 王泉根 |
背景: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在泛华人地区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王泉根、吴岩成为中国首批科幻文学研究生导师。
2004年12月15日,为推动科幻文化的发展,北京市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科普作协,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联合举办“2004科幻百年回顾与新形势研讨会”。
2004年,天津大学编写《20世纪中国文学》教材,专门列有“20世纪中国科幻文学”一章,在我国这是科幻文学首次进入文学史教材……
对于一向“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科幻文学界来说,这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毕竟,长期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太失落、太寂寥了。在这科幻复苏的大好光景中,记者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王泉根先生,请他谈谈科幻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似乎一直充满了波折。近年来,科幻文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复兴势头,请您谈谈青少年阅读科幻的意义。
王: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阅读科幻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把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幻想型的文学,一类是联想型的文学。幻想型文学强调创造思维。创造又是什么呢?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创新、开拓,是在未知世界中开创出一个发展空间去实现人类的愿望、理想。这种类型的文学,需要用无边的幻想去点燃人们的审美激情。幻想型文学的核心文体就是科幻文学。因此,阅读科幻文学是提升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联想型文学,主要强调现实性,通过描写、反映、解剖现实,表现作家对现实人世的思考与评判。这种文学是制造性文学,所谓制造即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是通过作家对现实人世的提炼、加工、概括,使之更集中、更典型性。
科幻文学不论是什么题材、内容,都是与人类的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思维、科学预见、科学创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阅读科幻文学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毕竟,科学同时也是双刃剑,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科学会对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在科幻文学中不乏作家对人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理解与思考,有的甚至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反思科学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福音还是祸害?阅读这一类科幻作品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我们未来的世界与科学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接近、了解、认识、把握科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青少年,要是对科幻文学一无所知,恐怕对他们整体素质的养成不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说,今天的青少年,要建立起健全的精神素质,就应该有很好的科幻文学的素养。
而且,现今的很多科幻文学作品是与人类面临的危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等,通过阅读科幻文学能使青少年建立起善待地球、善待环境的正确理念。对卫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而言,青少年的科幻文学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记:那么,哪些科幻作品适合青少年阅读呢?您能不能对科幻文学的作家、作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王:科幻文学在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早在1903年、1906年,鲁迅先生就已经翻译了法国科幻文学大师凡尔纳的作品《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一再强调阅读科幻文学、创作科幻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幻文学具有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的特殊意义,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多篇倡导科幻文学的文章。我国科幻文学在20世纪初曾出现过一个翻译的热潮,以凡尔纳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科幻作家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翻译进来的。
上世纪30年代是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文学界、教育界力倡“科学救国”,出现了新一轮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的高涨。这一时期的重要译作有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故事》,苏联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
从总体上说,进入八九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我国科幻文学在创作、理论批评等方面都出现了上升的势头。郑文光、刘兴诗、叶永烈、童恩正、金涛等是代表性人物,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90年代后期涌现出了一批科幻文学的年轻生力军,他们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如韩松、吴岩、刘慈欣、王晋康、星河、赵海虹等,他们是非常有影响的科幻新秀。他们的创作在对科幻文学的理解、科幻文学的精神、科幻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直接与国际接轨的特点。90年代后期以来,科幻文学的出版非常红火。一些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把出版科幻文学作为他们的主打品牌,有力地促进了科幻文学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我们在科幻文学理论建设、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2003年起已经在国内连续招收了两届科幻文学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又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这对促进科幻文学的理论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进入21世纪,我国大的人文背景十分有利于科幻文学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未来科幻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可以预见,科幻文学在创作、研究、出版等方面都必将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同时,现代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幻文学的复兴。借助网络,科幻文学创作、发表、传播、批评、对话等方面都变得非常方便快捷。科幻文学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他们同时又是网民的主流,因此,通过网络,科幻文学将产生更为广泛、直接的影响。
记: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科幻阅读意识,您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做哪些努力?
王: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本身应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在今天的背景下,特别需要提升两类文学素养:一类是儿童文学的素养,另一类就是科幻文学的素养。缺乏这两方面的素养,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因为缺乏这两种素养,他们将没有能力去帮助学生解读课本中大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作品。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补上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的课,要从阅读作品和提高基础理论两个方面去提高这两方面的修养。
中外科幻文学的经典名著很多,青少年阅读应注重不同的年龄阶段,老师、出版社都有责任帮他们挑选内容合适的作品。一般来说,我国专业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作品,都比较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接受能力,在文字深浅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处理,因而比较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对于高中以上的读者,我要强调的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自主选择的能力,应该更多地关注科幻经典原著,关注大师的作品,不宜再去读缩写、改编的东西。
当前的教育大环境或许并不利于在学校推动科幻文学的课外阅读,但我认为,我们还是有必要建立起这个意识,这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来说是有益的。
相关链接
“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偏爱科学幻想方面的书籍。
中小学生喜欢看科学幻想书籍
在对古代小说故事、现代小说故事、童话神话、幻想故事、科学幻想这五种类型的书籍按喜欢程度进行排序时,“科学幻想”得分最高,为3.38;其次为“童话神话”,得分为3.24;“幻想故事”以3.17的得分位居第三;“古代小说故事”和“现代小说故事”的排序均靠后,得分分别为2.47和2.21。
6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阅读幻想书籍对自己有好处。
为研究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影响因素,课题组设计了一组有关幻想、想象类书籍阅读的调查题目。当回答“你觉得阅读幻想类书籍对你有没有好处”的问题时,28.1%的学生选择了“好处很大”;37.2%的学生选择“好处较大”;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有17.1%;而认为“好处较小”的占10.7%;仅有2.4%的学生选择了“没好处”。
当被问及“你觉得读幻想、想象类书籍的最主要好处是什么”时,选择“启发想象”的中小学生人数最多,高达47.4%;其次为“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到放松”和“满足自己的兴趣”,分别为14.6%、13.5%;有9.2%的学生认为读幻想类书籍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有4.2%的学生以此“解闷”。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多数中小学生认为可以从阅读幻想、想象类图书中受益,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能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其中在启发想象方面的好处最为学生认可。
有趣的是,认为读幻想类书籍有好处的学生,同时也说他们的父母支持他们读幻想书籍。这说明家庭中父母的态度对子女有很大影响。
43.6%的中小学生认为幻想类书籍的出版不够多。
在回答“你认为现在为少年儿童出版的幻想故事和科学幻想类书籍够不够多”一题时,选择“认为不算太多”的被调查者为数最多,占31.7%,再加上还有11.9%的人选择了“认为根本不多”,两者合计,有43.6%的中小学生认为这方面的出版物不足。选择“认为足够多了”的被调查者占12.3%;还有15.1%的人选择“认为相当多了”;其余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认为不多不少”。
本项调查的课题组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和21世纪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专家联合组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希望看到更多适合自己阅读的幻想类书籍,应引起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出版者的重视。
摘自《儿童的想象与幻想》21世纪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