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跟台湾科幻人的直接对话

标签:
科幻台湾作家迷对话杂谈 |
分类: 台湾日记 |
两岸科幻推动者:吕应钟教授
主持人:林文宝教授
台湾科幻泰斗之一:作家黄海
老一辈理论家:赵天仪教授
会场
上午到《国语日报》参加一个两岸科幻的对话会。在整个台湾讲学和活动中,我最重视的除了科幻课程,就是这场对话会了。
经过多日的准备,最终,会议由《国语日报》和台东大学共同举办。会议主办者主要希望我谈谈大陆科幻发展的情况。
《国语日报》本来是希望推进国语运用的一家报纸,其中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注音符号的配音。结果,这个报纸最终发展成一个小学和中学生阅读的报纸,类似我们的《中国少年报》,其在保持国语纯正性和广泛运用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一些研究生都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就是“看着《国语日报》长大的”。
会议由林文宝院长主持。参加者除了《国语日报》副刊部的汤芝萱、林玮之外,还有董事长黄启方先生。到会的有我的老朋友与合作者、台湾科幻文学的主要推动人呂應鐘教授、科幻泰斗级人物黄海、静宜大学的趙天儀教授、我在北师大的老朋友、科幻作家张嘉骅博士、写过《穿越时空叁千年》的科幻作家蘇逸平、获得过多种大奖(包括倪匡奖)的著名“家庭主妇作家”劉碧玲女士。此外,还有林健群、柯喬文、傅吉毅、王洛夫、黄崇恩等科幻研究者、《超异时空文学奖》的主办者科幻推广人小羊慧玲。由于没有签到本,所以更多的人是谁,不得而知。与会者达可能有25-30多人。
会议的前半部分,由我简单介绍了当前大陆科幻发展的情况,对一些主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分析。随后,讨论了当前科幻的景气问题和影响景气的因素。
我讲完之后,大家纷纷发表了对科幻的看法。老一辈文学理论家、赵天仪教授认为,大学的研究所应该是促成科幻的地方,不应该看短期的反映,应该从长期观察推动作用。
吕应钟认为,大陆对科幻很投入,但这里却没人重视。出版科幻的出版社都倒了。对于花朵,要浇水才行。希望能把我还留存的微弱之火重新煽动起来。他还指出,唐代传奇,就是很好的科幻。那是一种核心为科,外周为幻的作品。国外的一些作品,也有这种特色。如美国电影《圣杯预言书》,就非常好。但好的科幻常常不被人懂,需要导读才行。
林文宝教授指出,自己认为,儿童文学中科幻和推理其实是最重要的门类。理论很重要,从国外引进也很重要。北师大所做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是从1968年开始科幻创作的作家,他提出五点想法。第一,张系国曾经走在时代的前面,对比他的科幻与克拉克的科幻,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一点。第二,科幻文学不是没落,印刷文明本身的没落,导致了科幻文学看起来的衰落。科幻仍然要经历市场的检验,要投入市场进行流通。目前,一些出版社如皇冠,都不敢将科幻标志打在书的封面上。第三,博士和硕士科幻研究有很多空间。第四,儿童文学与科幻之间是有交集的。第五,科幻象冰山正在融化,科幻的美学之妙处在于未知的部分。科幻领域正在后退,冰山正在融化,它的确可能跟奇幻融合。
张嘉骅指出,科幻中的性别是一个重要问题。他的作品仍然在探索性别问题。
倪匡奖得主刘碧玲提出了一个关于软硬科幻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而且,与我们遇到的问题非常类似。
科幻作家苏逸平指出,不要把对科幻中科学的批评太看在眼里。中国文化背景是非常棒的创作优势。《封神榜》就是第一个科幻作品。中国的玄学中,有一些看不见,但却能摸到脉络的东西,这与西方只能看见才相信的不同。而华文科幻的未来,应该在玄学。
王洛夫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朋友写的科幻,拿到出版社,结果要求改得科少一点,人文多一点。这是一种有趣的要求方式。
此外,一些与会者还希望了解如何进入大陆科幻创作的市场,我建议他们从杂志开始是。应该新给《科幻世界》的年度征文投稿,然后获得中国读者认可,再出版专门的书籍。
会后,《国语日报》在饭店请客,让我品尝这里制作的烤鸭。的确与北京的味道不同。而且,鸭子肉非常实在。皮和肉分别片好。黄董事长一直在陪着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席间,一位著名戏剧家也到场跟我们畅谈。他在台湾文学艺术节属于老一代人,许多研究生的导师,都是他的学生。据说,他每年都有新戏上演。最近还在编剧一些地方戏到内地演出。
谈兴未尽,我们再度到林文宝教授家叙谈。参加者包括几个研究科幻的博士和毕业了的硕士。健群最忙,一直在录像和照相。柯乔文是我在北京见过的。他问候我太太,说上次见面很高兴。他目前正准备去日本开一个后殖民文学的会议。王洛夫是台东毕业的学生,对大陆的情况不太熟悉。他目前除了当小学教师,还是继续写作。傅吉毅是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刚刚出版了谈论台湾科幻历史的专著。他对大陆科幻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令我惊奇的是,他们中大多数对大陆科幻作家和创作情况都非常了解。而且都阅读过一定数量的作品。而我们则对台湾科幻的情况了解太少。想来觉得非常汗颜,应该加强了解才对。
一直到接近五点,大家才逐渐离开。这些参加会议的人,各自来自不同城市。吕应钟老师今天一天就有四场活动。我这里第一场,真是感激他的到来。健群来自新竹,昨天就到达,今天最早到会场准备。黄海老师这些日子为了会场、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林文宝教授首先提出的倡议,而且真正解决了我们会议的重要问题:资金和场地。真是感谢他们为两岸科幻交流所做的贡献。当然,《国语日报》也是我当特别感谢的,因为除了健群外,国语日报也对全程进行了记录,并准备发表相关文章。
我询问了一些与会者,对今天的会议看法如何?大家都认为还是相当成功。我觉得两岸的交流应该逐渐加强。这次,我除了直接面对台湾的科幻人之外,还带来了星河、刘慈欣和杨萧的问候。我希望将来更多的大陆科幻作家和研究者能够到达台湾。
下午到即将召开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的住处之后,很快大部队就到达了。这里有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苏曼华老师、有杨实诚老师、有马力老师、有不太熟悉但见面过的赵郁秀老师、有来自内蒙社会科学院的李利芳,我们一见如故。还有更多朋友。晚饭后,我和几个朋友到历史博物馆看了米勒画展。这个展览在台湾已经几个月了,但仍然参观者众多,而且主要是青少年。我跟参观的人都认为,台湾的艺术教育可能做得比我们更加到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