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科幻口述史:余俊雄谈往事

(2008-06-22 22:52:31)
标签:

口述史

科幻

杂谈

中国

余俊雄

分类: 科幻文学

中国科幻口述史:余俊雄谈往事

时间:2008年4月

地点:北师大教四楼206, 科幻文学课堂

记录人:吴岩

余俊雄:科普作家、科幻作家、曾在70-80年代发表科幻作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儿童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我们爱科学》主编

 

我从小喜欢文学。不喜欢工科。(但大学却上可工科。)大一学物理学。相对论非常难懂。我就用五八年的一句口号“一天等于二十年”写了个相声。讲孙悟空用光速飞行,一天真的等于二十年了。我胆子很大,当时就寄给了《人民日报》。结果,真登出来了。老赵看了,就来找我。我当时在北航读书。是保密的。他来找我,要约到花园见面。

我(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文革后,恢复科普工作)七八年他们从作者名单中找到我。《我们爱科学》复刊了。我正好来京开会。是作为《航空知识》杂志的通讯员来的。他们在那里找到我,就调我过来了。

我的相声中有科幻的元素。

我做科幻研究,其实比相声更早。58-59年,我稀里糊涂地就搞起了科幻理论了。很反常。我当时念书,我各个担任俄文翻译。当时苏联大使馆跟中国搞文化交流,把一些文章给我们“交流”。当时的科普出版社得到这些材料,有科幻的,苏联当时科幻发达,中国青年出版社有凡尔纳和苏联的一些科幻小说。这些苏联的科幻理论文章给了科普出版社。编辑(郭以实)来找我哥哥翻译。他不是搞理工的,就找了我。技术的词他不清楚,就找我。我俩合作,把当时得到的前苏联的科幻理论译出。树种认为,科幻促进了苏联科学的发展。

如何准确译出(书名),(当时)有争议。准确的应该译为“苏联科幻文学”。但我们不敢。(当时)思想非常保守,认为科幻不能成为一种文学。最后不敢用。后就用了“苏联科幻读物”。

我做茅盾与科幻的研究是怎么回事?是1981年的事。我们出版社(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早是开明书店,这个书店主办了杂志《中学生》等杂志。1917年,开明编辑的〈学生杂志〉中发表了茅盾的《300年后孵化之卵》。我找到这本杂志,觉得不象文学作品。这是威尔斯的小说《巨鸟岛》。茅盾是用古文翻译的。是意译。我就做了第二次翻译。成为白话文。我怕改错了。就去找茅盾。他当时有病住院了。女儿看了稿子说,“没问题,发表吧!”茅盾还有《理工学生在校记》和《两个月中之建筑谭》等科幻小说。(吴岩插话:老余做茅盾研究,其实是因为当时我看到他在《新文学史料》杂志上的一篇回忆录,说翻译過科幻。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余。他于是去翻旧杂志。)

我还在81年《光明日报》上写了《革命烈士的科幻小说》。这是《红岩》中的一位烈士。名字叫成善谋。80年代我去重庆,在中美合作所看烈士简介时发现,这个人曾经在《科学与生活》上发表了科学小说《电的故事》。我就奇怪了。他怎么这么与众不同?我就找到小说。这是1946年第八期的《科学与生活》,署名白之。小说有三个人物,两个兄妹和一个叔叔。叔叔是电工,与自己的侄儿侄女讲故事,描写了当时的现实。讽刺了国民政府,(说他们)乱花百姓的钞票。

我不谈我自己的科幻小说。我文学功底不行。我谈谈郑渊洁和叶永烈。我们(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委员会有个课题,研究中国儿童科普和科幻现象。郑渊洁和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最早都是我们编的。(但他们后来不写了。)为什么有名的作家后来不写了?这是“郑—叶现象”。社会转型?国家对科幻的态度?科幻没有客观土壤—人为土壤和社会土壤?当时(这个文类)不挣钱了。就转到别的吧。《童话大王》郑渊洁一个人做。有土壤。有阵地。当然去这方面发展了。叶永烈确实收到了批判,(于是也转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