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普科幻儿童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大系列、连续性、经典性
—新世纪儿童科普/科幻图书观感
吴岩
提到新世纪的儿童科普和科幻图书,我的印象是大系列、连续性、经典性图书被广泛出版,各出版社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真正有突破性的原创作品,还在少数。
所谓大系列,指的是科普科幻图书多数已经被分学科组织起来,力图覆盖少年儿童感兴趣的所有领域。
以北京教育出版社的“解读生命丛书”为例。全系列总共10本。把生命科学相关的具体内容一网打尽。作者的“档次”之高,令人震颤。10本书的作者中,光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就有三位,占三分之一。其他分册主编也均为学科带头人或博士生导师。与先前曾经有过的邀请院士挂名撰写的儿童科普系列不同,该丛书中所有参与者,都真正捉刀弄笔,亲自写作。我特别推崇古人类学家吴新智撰写的《人类进化足迹》,书中描述中国猿人的部分尤为精彩。他用形象的文笔告诉孩子,人类的祖先已经多么靠近现代的我们:如果让这些猿人穿上大衣、戴上口罩走在王府井大街上,你无法分清这些人到底是我们,还是他们!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编辑,是这套丛书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编辑不断参与到创作中来,才是保证这套丛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开本显得太拘谨。如果当时能解放思想,在开本上创造空间,这套丛书应该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套科普图书了。
如果说“解读生命丛书”立足国内、立足本版、立足在一个学科领域内创造百科全书的佳绩,那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的英国儿童科普系列“可怕的科学”,则从更加广泛的领域、以更加更加幽默的方式创造了儿童科普图书的出版奇迹。这套丛书总共60种,分成经典科学、另类新知、自然探秘、经典数学、体验课堂五大分系列。每个系列从5-20部不等。每部都有个悚人惊闻的名字:《绝密身体报告》、《触电惊魂》、《显微镜下的怪物》、《杀人疾病全记录》、还有《肚子里的恶心事》……。与前一套丛书注重精彩照片不同,这一套丛书则以漫画为辅助,还通过作者精妙的撰写,把严肃的科学知识切割成不同部分:有问答,有恐怖档案,还有历史小故事。读者除了被惊悚,还可操作。难怪该丛书创造了发行的佳绩。
除了大系列,连续性图书也是新世纪科普科幻图书的一大特点。以漓江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套科幻年选为例,两套丛书几乎同时创建,同时邀请著名科幻作家主编。漓江版的主编是外国文学专家王逢振和北京著名青年作家星河。四川人民版的主编则是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韩松(最近两年韩松的系列已经由我接任主编)。两套丛书选择了过去一年中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编辑出版的同时,还会回顾过去一年中的科幻动态。为了读者能区分两个读物,找到准确的定位,漓江版选择“时间优先”战略,每年1月不到,已经上市。四川人民版无法做到时间优先,便采用“内容优先”战略,对每个作品都进行观点独到的点评。这种区分都获得了青少年读者的好评,也使两本读物销量上获得成功。
经典性也是当前科普科幻出版的有一个特点。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科幻名作“系列和《科幻世界》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分别可以成为这类图书在本版和引进版方面的代表。
“中国当代科幻名著系列”,仅有四部作品,分别由当前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王晋康和星河的过往名著组成。其中韩松的《红色海洋》,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去奇异的阅读感受,还给文学研究者带去了许多叙事的惊讶。据悉,已经有多篇学位论文瞄准了这部作品,研究其中的叙事创新。
在编辑国内经典的同时,出版商们也没有忘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国外。由于整体购买了1000万字的版权,导致《科幻世界》杂志几乎掌握了近年来最重要的科幻作品的出版权。从三四十年代的海因莱因、克拉克,到近年来最著名的尼尔·盖曼、罗伯特·索耶、南希·克丽丝,中国的少儿读者终于能把西方科幻的百年名著一网打尽。
在谈过新世纪科普科幻出版的基本印象之后,还想谈点不足。我觉得,新世纪科普科幻创作与出版,至少存在着三个不足。
第一是,真正令人难忘的原创作品太少。去年,我们应中国科协的委托完成了“科幻与民族自主创新”项目的科研。结果发现,无论从哪个渠道获取的信息,都证明科幻文学可以对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的报告发表在今年三月的《科普研究》杂志上。但研究也发现,真正能抓住当前科学发展的特点、创作的具有前沿性、启发性、开放性的作品,还显得太少太少。作家似乎失去了与当前科学技术的联系,感觉正在迟钝化。
第二个不足,是已有科普科幻读物对当代儿童特点的掌握不足。在今天,那些出生于90年代中期之后的孩子,是成长于网络媒体、卡通作品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进行科学普及或者科学幻想的传播,需要作家真正熟悉他们的生活。十分可惜的是,所有当前已经出版的作品,包括获奖作品,在这方面都相当薄弱。儿童文学面临的现状也是如此。这个现象令人非常担忧。
第三个不足,是读物形式仍然需要创新。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的儿童科普读物在色彩、形式上都有些新的改进,但在一个立体化多媒体的时代中,如何对孩子的感官进行全面呵护,还希望出版家和作家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对新世纪儿童科普科幻读物的一些肤浅看法。作为一个从事過这类读物创作、今天仍然研究这类读物的人来讲,我少儿科普科幻读物能够继续繁荣,在儿童读物的大家园中能给孩子带去其他读物所无法具备的知觉和享受。
10个印象深刻的作品:
1、刘兵主编.
属于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一部分。是国内最早的帮助普通人环境保护和增加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行动的著作。实用、简单、有价值。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讲,可以帮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爱护自身和爱护环境。
2、韩松主编.
包含了年度最佳科幻作品13篇。每篇作品含有独到的点评。深刻而睿智。这个系列选集的其他几部也值得阅读。是发现科幻作品中文学佳作的好去处。可以增加孩子欣赏水平和文学水平。
3、星河主编.
一本包括所有90年代之后成名作家的科幻作品集。从网络世界到宇宙空间,风格独特,行文瑰丽,是一本了解当前中国科幻状况的好作品集。读者年龄可能要稍微大一点比较好。
4、吴新智等主编.
人类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古人类学到底发现了些什么?我们来自非洲吗?今天的不同种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所有这些故事,都可以在这本著作中寻找。大科学家撰写的科普读物,通俗易懂的不多。这本却非常好读。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撰写的儿童科幻小说,写孩子如何能率领人类的大军打败外星人。小说获得美国科幻星云奖,非常值得阅读。小学生就可以读。一定要看。励志方面也相当有价值。
6、王晋康.
包括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名著多篇。孩子们可从中发现科学带去的伦理问题、文化问题。
7、韩松.
遥远的未来,人类不得不放弃地球,生活在红色的、被污染的海洋中。为了生存,人类将相互残杀、相互格斗。但是,曾几何时,我们可能有一个蓝色的海洋,有一个清明的未来。小说通过历史回顾,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开始,一直写到万年以后。是一个给高年级孩子阅读和思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读物。
8、刘慈欣著.
包括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名著。孩子会从中获得一种宇宙尺度的美学熏陶。阅读过程可以讨论其中的科学问题,发现其中有启发性的观念。
9、[英]尼克 阿诺德著、托尼·德·索雷斯插图.
有关身身体生理学的一系列故事,真实的居多。科技方面的知识象串珠一样流淌。该系列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阅读。读者年龄范围可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10、潘家铮著.
本系列丛书由四本组成,全部为两院院士潘家铮教授的科幻作品组成。读者可以体验中国科学家的想象力如何在科学与社会领域中驰骋。读者范围跨度很大,可以从成年一直到小学生。该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