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程玮作品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
2008-04-11 |
|
4月6日下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在该院励耘学术报告厅共同举办了程玮作品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协有关领导及儿童文学专家高洪波、张之路、王泉根、曹文轩、束沛德、樊发稼、金波、孙云晓、汤锐、黄蓓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博士陈晖、吴岩、张国龙,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吴星飞、副总编辑章文焙、文学读物编辑室主任薛屹峰等。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商务周报、中华读书报等书业媒体和新华社北京分社、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大众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中国新闻出版网还对会议做了全程现场直播。 程玮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才情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来自异国的孩子》、长篇小说《少女的红发卡》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由她编剧的电影《豆蔻年华》获金鸡奖及政府奖。遗憾的是她在创作的高峰时期,来了个华丽的转身,离开了儿童文学。这一去就是16年。这些年,程玮定居德国汉堡,成为德国电视二台的制片人,拍摄了秦始皇、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和孔子等中国文化纪录片。 近一阶段以来,程玮重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并完成了18万字的长篇小说《少女的红围巾》。今年3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程玮至真小说散文系列”,该系列囊括《少女的红围巾》等在内的5部作品,其中《少女的红围巾》《少女的红发卡》《豆蔻年华》为长篇小说,《白色的贝壳》为中短篇小说集,《风中私语》为散文随笔集。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向程玮的回归表示欢迎和祝贺。高洪波将程玮的“复出”视为是一位“金盆洗手”的大侠的又一次闪亮登场。与会专家还指出,该套图书的出版不仅是程玮回归儿童文学的标志,而且还具有在精神和文化上回归的象征意义。 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程玮重返儿童文学的最新力作《少女的红围巾》。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国少女在德国的成长故事。雨儿高中没毕业,就被爱女心切的父母送到了德国读预科。她先是住在父亲的学生于阡家,后来搬出去和两个中国男孩租房合住。不久,她又收留了一个没有住处的德国女孩。于是,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上一辈的留学生不同,尽管他们没有沉重的生存压力,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他们心灵造成的撞击,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仍然是每个走出国门的学子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们,这个挑战显得更加严酷。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奋斗着、成长着。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在展开雨儿故事的同时,还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农家的于阡的奋斗和情感故事。两代少女自强自立的经历,给人以激励,催人以奋发。 与会专家纷纷发言,对程玮的《少女的红围巾》等作品所表现的现实主题及艺术特色等予以充分肯定,对“程玮至真小说散文系列”的出版表示赞赏。束沛德说,国外题材、描写异域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在我国一向比较薄弱,程玮的《来自异国的孩子》就是我国最早反映此类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新作《少女的红围巾》真实生动的描述我国当代少年在异国他乡学习成长奋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传统道德的差异和冲突。樊发稼认为,《少女的红围巾》时空更加广阔,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有现代感。金波认为,《少女的红围巾》中的雨儿是中国孩子的缩影,她们需要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如果她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就没有机会见到陌生的世界,见到了也缺乏精神力量。缺乏精神力量的孩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汤锐认为,《少女的红围巾》强调了不同的成长环境,给少女的成长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虽然其命运呈现出不同的轨迹,但在灵魂深处却有着对现代文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小说中的红围巾就是明确的象征符号,对美对文明对理想的渴望,带有梦想和梦幻的色彩。 有评论家说,《少女的红围巾》堪称是一部80后一代的《奋斗》。程玮自己说,她的创作动力来自在德国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但更多的是自己深深体会到中国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价值。她迫切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现在的青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