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幻高校社团文化 |
分类: 科幻硕士方向 |
高校科幻创作不应只是“幻想” |
3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科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后,就国内高校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问题,一些学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国内科幻创作主体在高校
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的在校学生仍然是国内科幻文学创作的主力军。
“如果仅仅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应该说至少有一半的科幻文学的作者都是高校学生,剩下的一半也多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吴岩说,总而言之,国内科幻作家中绝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高校背景。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科幻创作曾出现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90年代初国内一些部门曾前后举办过几次征文活动,其征文对象大多是大中专学生,在这几次活动中也逐渐涌现出了韩松、星河等一批从大学中走出的科幻作家,而这些人日后也成为了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在这之后,高校便在科幻创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飞氘(笔名)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正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他陆续发表了多篇科幻小说,现在已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科幻作家,据他介绍,目前在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中,大部分是从高校阶段就开始了科幻创作,如作家周宇坤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阶段开始从事创作;潘海天、马伯镛等人则是在本科生阶段开始写作。而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则有很多现在仍然是在校学生,如夏笳、罗亦男等人。
科幻社团
应做“有意思”的事
然而,谈到在高校科幻活动发挥重要作用的各个高校科幻社团,吴岩则表示了自己的一些担忧。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前会长覃政介绍,仅在北京市各高校中,较活跃的高校科幻协会就有十多家,成员少则三五十人,多则能达到三四百人,日前,在由北航科幻协会牵头组织的第四届“原创之星”幻想征文大赛活动中,仅报名参加的高校科幻社团就达150所左右。
在北航科幻协会内部,则专门成立了“创作部”,组织学生进行科幻创作,而覃政本人也在国内知名科幻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还有很多人在努力写。”
“目前的高校科幻社团十分活跃,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在与科幻相关的活动中也处于主力军作用。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吴岩说。
在担任北航科幻协会会长的时间里,覃政与他人合作组织了两次讲座,每个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两场电影,偶尔也会组织协会内部就科幻文学的一些讨论。“基本上北京的高校,甚至包括全国的高校科幻社团都是这‘老三样’。偶尔会有一个科幻文化节,活动形式也是比较老套。”
“我们第一年可以招很多人,但是做些什么事呢?”吴岩说,一两次讲座之后,也就再无事可做了,很多社团的“看家本事”就是组织成员看电影,但是这显然有些过于单调,如何能够让高校科幻社团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值得我们思考。
高校科幻作品仍缺乏深度
在谈到高校科幻的创作时,吴岩认为,高校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深度。
“虽然我们不能强迫这些年轻的作者具有一些主流文学作家所具有的深度,但我也希望高校学生能够更多地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并以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他表示,希望大学生在进行科幻创作时,关注生活的视角更为深刻和独到一些。
在一次和美国科幻协会主席进行交谈中,这位主席说,不是成年人不去读科幻作品,而是我们没有写出成年人可以读的科幻作品。这段话给吴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改变国内科幻创作幼稚化的局面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吴岩介绍说,主流作家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也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而高校学生相对简单的生活环境和相对粗浅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他们的作品缺乏这种深度,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作,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
“一方面,由于科幻作家大多来自大学,大学阶段的生活对于作者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内科幻的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会投书给杂志,表明自己的喜好,杂志就会考虑到读者的喜好从而影响到作家创作的方向。所以即使从这个角度考虑,也不可忽视大学生在科幻创作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吴岩说。
后一篇:这些日子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