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人已逝 科幻永生《文艺报》,06-6-14,金涛

(2007-06-28 16:27:01)
标签:

郑文光

科幻

分类: 科幻文学
 捧读友人的传记,心情是复杂的。这不同于阅读名人传记,尽管名人知名度高,毕竟素不相识,只是当作历史文化的消遣而读它。当我接过作者陈洁赠的散发油墨味的《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时,心里别有一番滋味。翻开书,条件反射的第一感触是,文光竟然离开人世已经3年,时间多么残酷。我的记忆里还存留着与他相处的欢悦,仿佛拿起电话就能听到他熟悉的声音,现在却阴阳相隔,一切都在一瞬间划了句号。
  谈郑文光,离不开谈中国科幻文学经历的风风雨雨。文光是为科幻而生,也是因科幻而死的。这本评传将文光的一生凝练成“亲历中国科幻”,很是贴切,文中用了幻境、幻想、幻化、幻变、幻象、幻灭六个标题,概括了文光一生的风雨历程,却是意味深长,令人感慨万分。不论是看完这本评传第一次了解文光的人,还是我们这些多年的老朋友,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文光是一个热爱生活却又十分天真的人,从少年时代由越南辗转回到祖国,他走过的人生之旅总体说来还是顺利的、坦平的,尽管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经历过无数次政治的风浪,但是在多次险恶的政治地震中他都幸免于难。他醉心的古代天文学,远离现实,不涉世事,不会触动谁人敏感的神经。如果文光一直专注于古天文研究,而不去涉足科幻,他今天一定仍健康地活着,过着悠闲而快活的晚年。
  但人生偏偏没有“如果”,文光的幸与不幸都在于他后半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移向中国科幻。他对中国科幻的开拓与奠基,赢得了赞誉和广大读者,但也因此带来困惑、痛苦和无情的打击,以至在57岁的盛年被疾病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中国科幻曾经遭到扼杀和无端的敌意,导致科幻队伍星散、创作低迷。而在这些年来,世界科幻却以蓬勃发展之势,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思潮。只要看看冲击影坛的外国科幻大片,就不难看出科幻巨大的影响力和思想的震撼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对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已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科幻小说正是以其超前的预见、多元的探究和深层发掘,揭示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忧虑,也许这正是它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缘由。这种时代的思考是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也是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积极因素,而限制甚至扼杀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必定导致思想僵化、科学技术的停滞和民族精神的萎缩。如今,我们又在各种场合听到大声疾呼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要重视培育创新思维了。所谓自主创新、创新思维,归根究底,就是要培养一个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自主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海阔天空地去想,敢于挑战传统,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贯穿着对传统和现有知识的否定和质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探索莫不如此。科学的发现发明,离不开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样,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增长模式,也依赖创新思维。科幻小说的重要功能,主要并不是传播具体的科技知识(这有多种传播形式承载),它是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传播科学的思想,训练人的思维,进而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而这正是文光生前致力于科幻小说创作的初衷,也是他的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的法则。在全社会呼唤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重视培育创新思维的今天,科幻小说必将大行于世,这是可以预见的。
  正是如此,我一点也不悲观,对中国科幻的前景仍然充满信心,郑文光开拓的中国科幻之路,必定有后来人前仆后继,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中国科幻创作的繁荣期。
  斯人已逝,科幻永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