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视角解读科幻文学(作者:杨新美 2007-3-28
22:31:33 )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经说过:“科幻小说是一种无害的幻想。”科幻从来都不是主流文学,却不难发现,它的追随者一直都比主流文学的更多。人们是否应该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科幻小说?是什么让人们重新审视科幻文学?近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不仅是近年来第一套大规模系统研究科幻文学理论的丛书,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空白。
定义科幻文学新概念
近些年,科幻文学在我国的出版市场上逐渐露出尖角,有了好的发展势头。曾几何时,我国科幻文学几度繁荣、几度衰弱,可知晓其中曲折故事的人寥寥无几。迄今为止,我国对科幻文学理论梳理较为全面的书几乎没有,这无疑阻碍了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为了填补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空白,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该套丛书共分为6册:《科幻文学入门》、《贾宝玉坐潜水艇》、《亲历中国科幻》、《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在“经典”与“人类”的旁边》、《科幻·后现代·后人类》。
《科幻文学入门》所指的“文学入门”不同以往,不再只是肤浅地教我们表层的理论知识,譬如如何写科幻小说。而是站在学术的尖端,从新角度解读科幻定义,引领读者走入科幻文学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抹去我们曾经对科幻的曲解,告知读者应该如何看待它。正如该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科幻作家吴岩所言,《科幻文学入门》不算是一本学术著作,它具有普及性。
在西方,科幻小说归入文学,可我国科幻小说是归入少年儿童文学。该套丛书从新角度、新理论切入研究科幻,是一本走在学术前沿的理论书。《科幻文学入门》的责任编辑杨佃青称这套丛书为第一套纯粹作科幻理论研究的丛书。
科幻的研究角度非常多,该套书究竟有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杨佃青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该套丛书只是争取从新的角度研究科幻文学,追求走在尖端,可能涉及比较广泛,但不系统、不全面,因为入门所需常识性的理论没有收入到书里。他认为,这套丛书要做得系统化,需要史论结合。
吴岩表示,总的来说,从理论深度上看,这套丛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跳开了科普视角,进入了一种文化视角,解读科幻小说;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外国的科幻文学的研究。
“小儿科”文学需要被正视
由于各种原因,科幻文学在我国文学界里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主流文学的重视。文学界、知识界总是对科幻文学存有一种偏见,认为它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儿科”的文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认为这种现象不是很正常,从世界科幻文学角度看,科幻文学是前瞻性、先锋性的文学。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科幻文学一无所知。想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呼吁写大量的科幻文章”的方法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用理论研究成果、世界一流的科幻文学的观念和思维来改变人们对科幻文学的偏见,这也是他们做这套书的主要出发点。
科幻文学从鲁迅那一代开始,已经走过了差不多100年的曲折道路。王泉根说,也需要对我国百年科幻历程加以梳理,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他们也感觉到科幻文学理论还需要大大地推进,还需要大大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丰富这门学科。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以吴岩的名义申报了“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并成功地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研究的全名是“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过去,我国对科幻文学理论不够重视,观念比较老,认为它是一种科普读物,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批判的作品。没有人真正深入研究科幻到底是什么,所以他希望能给出一个新概念。这个项目一共有15本书,该套丛书就是其中6本。
本套丛书既有对中国科幻文学整体性以及基本原理的研究,也有我国台湾、香港科幻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和西方一流的科幻文学理论著作,还有对重要的科幻文学的评论。“这套丛书是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王泉根说,这套“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拓宽我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深化科幻文学的理论建设与学科体系。对于进一步促进发展新时期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这套丛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吴岩介绍,第二批丛书将会有较深的科幻文学的教程,会从现代性的学理、哲学、文化史方面深入地研究科幻文学,并有外国科幻论文的精选。第三批是直接翻译西方著名的科幻小说。这15本书将对科幻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15本书将是我国文学史上、科幻文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工程成果。”王泉根评价道,应该说它是多方面填补空白之作。
丛书解读科幻文学的3个争论
争论一:科幻文学的主题是科学吗?
科幻小说有着不可缺失的文学元素,但独具匠心的是科学知识带给读者的神秘感,让读者无限嵌入小说中的环境,魅力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类文学小说。多数人可能就此会认为“科幻文学的主题就是科学”。事实并非如此。吴岩纠正道,科幻文学的主题不是科学,而是现代性、现代化的过程。
科幻文学是现代化过程的产物,是现代性的文学。它具有双重性,是现代化过程的描述者和参与者。一方面,它描述了人类以科学为主线的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又由于有很多作品,每个作品里对未来都会有一个蓝图,而这些蓝图就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人们通过读科幻作品,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从而按照这些思路可能去创造一些新事物。
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丹·布朗写《达·芬奇密码》风靡全球、重印再版多次,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吸引着读者们,将宗教、科学、艺术集于一书之中,读后依旧韵味深长。这类书涉及到了科学知识,那它们是否就是科幻小说?“从广义上来说,《达·芬奇密码》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在破解密码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科学参与的过程。”吴岩表示,“但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本。从狭义来说,《达·芬奇密码》就不算是科幻小说,因为涉及到有关宗教和过去入侵。有一类作品讲的是过去,却是基于科学对过去的认识,也就算是科幻小说。”
争论二:科幻文学是科普读物吗?
有很多人都曾认为科幻小说可以作为一种科普读物。历史上,鲁迅也曾有同样想法,但是屡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今天看来,用科幻小说普及科学知识看似没有丝毫错误。但《科幻文学入门》里道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将科幻小说写作的目的仅仅当成是进行科学普及,那就犯了十分简单化的致命错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科幻小说中希望表达的内容远比科学普及要多得多。”
从历史上看,科幻小说不是科普读物。西方是科幻小说的起源地,产生的时候就不是科普读物。被誉为西方世界首篇科幻作品《弗兰肯斯坦》不是科普读物,故事将科学技术和生活交融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整体。其作者不是科学家、科普作家、科学文化人,她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她感觉到了技术的进步,有了触动,所以,写了这篇小说。
这类小说出自于一些作家之手,将自己对时代、周遭环境的感觉融入其中,这里可能涉及到科学或者科学家的生活,但它并不是科普读物。而且在西方也没有人通过科幻小说学习科学知识。“至今,在西方世界里,科幻小说就没有背负上科普读物的概念。”吴岩说。之所以把它当成科普读物,晚清从西方引进这类小说时,我国的先行者想用这类作品进行科学普及,但后来证明方法是失败的。
王逢振也强调,科幻小说的作用不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更多地激发读者的想象。科普和科幻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把两者区分开来,科普就是科普,科幻就是科幻。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事实上,这类书籍绝对不可能当教科书用!绝对是错的!”在结束话题时,吴岩再次强调。
争论三:只有科学家能写科幻文学吗?
究竟是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更为有魅力,还是文学家写的作品会更为生动?实际上,写出的作品是各具特色、风格不一。写科幻小说时,科学家和文学家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家因为自身研究科学,文章里科学严密性可能会比较强;文学家则主要在文笔、风格上可能会更胜一筹。
在过去的岁月里,写科幻小说很多都是文学家。“要写科幻文学作品,只要时刻保持对时代生活的敏感性,特别关注科学与未来的相关的现象就可以了。”吴岩说,文学家有着独特的敏感、感性,可能写出的科幻小说更为迷人。
很多文学家写科幻作品时,更多是属于社会幻想,对社会的想象,对社会进行批判。王逢振举例,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科学家对很具体的科学知识有很多的了解,但是有些统计数字、相关新闻报道可以为之所用,再加上作者个人的想象,也会写出很好的作品。他还说,文学家写文章就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写出的作品就会更有人文关怀的气息融于字句中。
最后,王逢振还提出了对作家们写作文学作品的期望,写作时,作者不要浮躁,静下心写出好的科幻作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启发读者的思维。
前一篇:肖显静老师将畅谈环境问题与哲学
后一篇:物理学家与美(照片为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