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幻文学 |
7.飞氘
《去死的漫漫旅途》
当初发表在《星云》上的长篇小说经过擅长短篇写作的飞氘改写之后成为了“精简版”,但并没有让人产生偷工减料的感觉。奇妙的想法加上奇妙的旅程,与其说是科幻,也许称之为魔幻小说更为恰当。
8.韩松
《乘客与创造者》
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出无限的可能性,对现实的观照使得小说登载在《科幻世界》上显得如此另类,阅读的时候总是伴随着让人窒息的感觉。
可以说,这篇小说是16篇作品中最不“科幻”的作品。相反,韩松博客上的时事评论更具有“科幻”的气息。
9.查羽龙
《血鹦鹉》
记得以前看港版的《铁血大旗门》,结局中也出现了外星生物,看来古龙的小说真有改编成科幻的潜质。
10.长铗
《昆仑》
从《山海经》《列子》中衍生出的科幻小说,与《碧奴》、《后羿》同样是对古典神话的重述,不同的是增加了科学的元素。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角度来看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种种神话传说了。
11.陈楸帆
《宁川洞记》
同《江湖》、《昆仑》一样将我们带回了古人的世界,甚至在文本上也是如此。这篇用全文言写就的科幻小说,将古典与科幻恰到好处的结合。
12.遥控
《无中生有的三个故事》
我完全同意书中赏析作者的意见,摘抄如下:
三篇故事看似独立,实际却是后因前果,构成一种微妙的解说逻辑。每个独立的短篇也都在共同叩问一个共同的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初看过去,三个故事仿佛一层大似一层的追问。
先由个体,一台机器来表现对自身存在的质疑,即是分工社会中被指定职责的人们;再是社会,用羽人的星球来影射人们居住的诗意地球,表现出对人类趋向的不安;最后是太空——大蛇,博大安谧生生不息的宇宙,也在无限的消耗中开始意义的追寻。
然而三个故事作为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倒叙的范本。
第一个故事中阿尔法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秩序,将红脸变成黑脸。于是第二个故事中,太阳的表面便出现了黑斑,重启世界核心的结尾亦表现出与第一篇故事相吻合的机器行为模式。而这一切的发生,来源于第三个故事中蛇在旷古的寂寞中探索自我的努力。蛇与蜥蜴的交流,应当是造成第一篇中阿尔法“蜥蜴”与“蛇”两个逻辑单元的融合的原因。这个暗藏的解释正与莱布尼茨宇宙论的观点相符——宇宙是无数活跃的精神原子,而每一个原子又构成独立的小宇宙,在它里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大宇宙生命的全体。
三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运用交响曲式的叙事结构——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但都在演奏同一个主题——追问自我,在层层的推进后,结束之前一个漂亮的回旋,将三段貌离神合的故事组合的微妙而趣致。
13.赵海虹
《相聚在1937》
当初看电影《南京大屠杀》时,见到中国军人被集体枪杀的时候就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小说虽是虚构,但我更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前不久也看到有学者考证南京大屠杀时发生过反****军巷战。也许在面对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国人能够表现出血性的一面,而不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看到的那一幕幕沉重画面。70年过去了,这篇作品也许是科幻文学界对那段历史的最好纪念。
14.吴弼川
《陪着莉莉》
真相,往往在最后一刻才揭晓。
15.陆杨
《3号病房》
我们生活在别人的梦中,那我们在梦中见到的又是谁呢?
16凌晨
《在烈日与暴雨下》
科技变革背景下,个人境遇不见得就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改善。
写完收工
8.韩松
9.查羽龙
10.长铗
11.陈楸帆
12.遥控
13.赵海虹
14.吴弼川
15.陆杨
16凌晨
文章引用自: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1080665&blogid=56995
后一篇:《星云》2007年第一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