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日报》:崇尚科学,文学创作不能缺位

(2006-11-13 23:03:48)
分类: 科幻文学

崇尚科学,文学创作不能缺位

本报记者 房琳琳

 

1111,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科幻作家、科幻理论研究者吴岩跟记者说:“科技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科学元素不应被忽略,尤其是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中国更需要科幻文学。”

很多科学家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科幻文学作品,也正是科幻文学作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从童年时代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的科幻文学作品大繁荣,到现在科幻文学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寥寥无几,是否说明一种现象?是否说明科幻文学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文学工作者的重视?

“在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大环境下,巨大的社会需求与科幻文学图书生产供给不成正比。”吴岩对记者说,“如何生产出对树立青少年科学观有益的优秀科幻作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记者了解到,参加本届作代会的953名代表中,科幻作家仅有六位,占全体代表总数的0.6295%

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真的衰落了吗?怎样才能坚守好科幻文学这块阵地?记者采访了与会的几位科幻作家代表。

 

(小标题)科幻创作真的“衰落”了吗?

“科幻创作看起来处于低潮,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多年从事科幻理论研究的吴岩对记者阐述他的观点。

第一个原因,中国基础的传统文化里没有科学,在大规模的传统文化回潮中,形成了对科幻这种外来文化的一种打击。

第二个原因,科幻是科学和未来对现实的双重入侵,现实对它有一种抵抗。在最初发展时期,科学离现实比较远,先行者能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后来,科学与现实接近的越来越厉害,对未来世界的那种忧虑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惊叹。所以这个时候,科幻作品的写作与经典的模式是很不一样的,作家们还正在摸索阶段。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的科幻衰落,实际上与科幻作家还没有摸索出来一个新的应对方式有关系。”吴岩说。

《霹雳贝贝》的作者、科幻作家张之路则认为,现在的文学环境对科幻创作有着巨大的冲击:“中国的文学和文艺有严重的低俗化倾向。很多科幻作品为了适应这种市场,会变成玄幻和魔幻,很明显地失去了科学的元素。”

 

(小标题)科幻作品优秀与否标准何在?

有读者认为,很多古典科幻作品之所以备受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是因为其预言的科学技术在若干年后得以实现。

叶永烈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了几代青少年。他在书中展望了未来世界的情状,到今天为止,已经有40多项被他预言的科学幻想变成了现实。

那么,除了幻想变成现实外,判断科幻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还有哪些?

张之路说:“确实有些作品会因为预言的实现而流传于世。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值得重视,那就是科幻作品连带着传递的新思维和新哲学思想。”

他举例,有人把霍金的某个理论解释成一个小说,说现在是宇宙大爆炸的阶段,时间是正着流动的,小孩从妈妈肚子里出来,长大、变老、死亡。而当宇宙大爆炸结束时,能量收缩,时间倒流,人的生命就是从坟墓里出来,然后变成老年人、青年人,最后变成婴儿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它没有实践意义,但是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道理。这样的小说也是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

“非功利的科幻文学并不会追求对科学的准确预言,因为这不是他的全部,也不是他的义务。”星河对记者说。

吴岩认为,好的科幻作品就是能让人看了之后有美的享受,而“科学其实是很美的”。

 

(小标题)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不能功利化

    11日下午,在审议《中国作协六届全委会报告》和《中国作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的分组讨论中,吴岩手拿文件感到有些遗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次被提及,但是并没有以科技、环保等为内容的作品与之相对应。”

面对一些作家把科学与文学对立起来的态度,叶永烈认为,这样的态度不利于科幻作品的创作。他说“科学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水乳交融而非水油分离。”

“当然,科幻文学作品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积极影响是长时间的和潜移默化的,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杜绝功利化的创作动力,是科幻文学工作者应该谨记的。”星河强调说。

吴岩呼吁,“作家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科学,关注科学领域里的人和事。此外,反映科学的作品也要尽量反映人类追求科学美的一种过程。” (本报北京1112日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