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幻文学 |
朝向新世界的航行,正点启航
吴岩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喜欢行走地面。大地使他们感到坚实可靠。郦道元就是这样的代表。最终,他以描述方法写出了《水经注》。也有人善于思考遥远的天际。王充、张衡都是他们的代表。这些人给宇宙一个画像。从画像中思考人生。更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尝试拯救其他生命,李时珍、孙思邈应该算是他们的代表。对于这样善于以“自我身体伤害”的方式冒险的人,其实也有着独特的中国性,比如,他们觉得身体上的风险至少可以控制,“中毒了也有药可解”。于是,多年以来,我们科学技术就围绕着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身体转圈子,当然,在空闲之余,有人也会抒发对星空的遐想。但仅仅是遐想而已。
对比之下,西方人可能比我们更多了一些冒险进入未知的土地的遐想。哥伦布和麦哲伦就曾经穿过重重迷雾,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中寻找希望的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焦虑的冒险。人们感受这种焦虑。期待这种焦虑。认为焦虑中能找到可爱的新世界。而同样具有环球航行能力的中国人,即便在1421年就可能发现了全世界,但他们却颇少焦虑感。世界本来就在那里,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差别,和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探索世界方式与西方的差别有关。也和中国人的心理素质有关。脚踏坚实可靠的大地固然重要,但冒险进入未知,也同样重要。在当今的动荡年代里,可能更为重要。
我一直在纳闷,当数年前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期望创立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九州》这个名字?为什么他们选择陆地,而不选择海洋?他们创造陆地,耕耘陆地,有着充沛的勇气。但这与探索波涛汹涌的海洋,还不是一码事。也许,正是因此,他们创造了另一个全新的《九州1+1》?
我但愿这是一本面对广大的未知世界、未来世界、想象世界、指导人如何紧张焦虑地探索海洋的刊物。中国的科学、中国的未来、中国人的生存观念,都需要某种探险。我们在黄色的土地上生活得太久,离开大陆架仅仅若干千米的世界就已经一无所知。这个民族用太多的时间相互进行智力较量,而对深入深邃的宇宙没那么多关心。这种状况必须立刻改变。我们已经用过剩的人口拥塞了自己的土地,用随意的生活污染了自己的环境。在承接这些恶果的同时,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恶习,然后,带着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去面对辽阔的海洋。
我不认为奇幻和科幻小说都是消遣。如果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勤勤恳恳地耕耘出了一块扎实的土地,那科幻和奇幻作家就正在这块土地的周围捆绑他们的缆索,扬起他们的风帆。科学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足够精良的经纬仪、全球星图、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冲出土地束缚、进入寥廓大海的冒险,正在等待着他们。
这个世纪中国人需要给自己的命运作出选择。我们将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呢,还是仅仅象过去一样,当别人的附庸?我们需要谦虚谨慎,需要刻苦努力,更需要智慧去导航。《九州1+1》不是一个消遣杂志,它是一本伟大国家如何改变命运的记录册,是一本走向美好的预言书!
好了,就不再多说了。“已经上船的乘客,请找好各自的位置。离开九州朝向新世界的航船,即将正点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