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实诚再论科幻(《科学时报》)

(2006-10-16 09:54:33)
分类: 科幻文学
科学时报:科幻小说的价值在哪里?
杨实诚再论科幻(《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     作者:杨实诚
杨实诚再论科幻(《科学时报》)
    中国的科幻小说一度经历挫折,随着目前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神舟五号、六号相继升天,科幻小说的创作与出版虽然有所升温,但离形成繁荣的局面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特别是,由于对科幻小说价值的认识长期存在意见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创作,也影响了作品的出版和市场销售,看来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讨论。

    科幻小说的想象力

    充满创新意识

    科幻小说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它的价值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想象力方面的价值。

    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充满创新意识。因为科幻小说所要表现的情景,无论是针对地面、地心、两极、宇宙、天体等科学实践尚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空间,还是针对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中一些未解之谜,总之是针对未知领域,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展现一种更尊重自然、更符合群体和个人理想的审美情景。科幻小说的性质决定了无创新见解则不能构成作品,想象作为过渡到这一创新情景的桥梁自然要有创新意识。

    如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在20世纪50年代描绘的气垫船、飞行车、机器人、人造气管、可视电话、大型瓜果、环幕电影、人工降雨等,在当时并不存在,只能算是一种预见,但后来它们都陆陆续续地变成了现实,可见这种预见并非胡思乱想,而是很有前瞻性的。当然,类似这样的预见不能说现在的年轻作者个个能做到,但创新是务必去做的。一切现有科学知识只能作为想象的依据,不能作为想象的目标,如果目标就是现有知识,那还幻想什么?那还要想象做什么?

    科幻小说的想象是以科学为依据的。这一方面是指科幻小说是根据科学和以科学相连的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想象必须遵循科学原理,把幻想中的科学描绘得像科学,把与科学相连的生活描绘得像生活,从而给人以艺术的真实感;一方面又指科学创新也好,科幻小说的创新也好,对现有知识都存在兼容性,想象对现有知识也应该尊重。这是因为“有中出新”总比“无中生有”难度要小,把握性要大。因此,尊重现有科学知识,在现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几乎是现实中科学创新的普遍运作方式,也是科幻小说要遵循的创作原则。

    再说,创新通常是很难为人所认可的。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还是科学,有了创新,这创新是不是真正的科学,人们一时往往难以判定,如果不兼容现有的科学成果,新的成果很可能被人视为奇谈怪论。从科学史上看,像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开普勒就曾为创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何况科幻小说的创新还不同于科学的创新,它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在经过反复的实践与验证之后,发现现有知识的确“落伍”了或站不住脚了,才宣布对它的突破。

    科幻小说的创新既没有科研工作的目标,也不能去反复实践与验证,可又要展现未知世界的奥秘,展现科学的前景,提出自己的新观念、新见解,其难度和阻力自然不小。所以,作为通向创新的桥梁——想象,得十分注意从现有的科学知识起飞,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律,以增强艺术的真实感和魅力,也因此减少读者的质疑。

    如刘兴诗创作《美洲来的哥伦布》,就是根据多年查阅和收集的资料,凭借对古老的印第安文明和大西洋上海水流向的了解,提出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早已到过欧洲。刘兴诗的这一“重大发现”有根有据,至今仍还站得住脚。作家因此展开丰富的想象,讲述了水手威力如何模拟印第安人飘洋过海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以雄辩的事实和较强的文学色彩征服了读者。

    科幻小说的想象

    是一种审美驱动力

    科幻小说作为小说,作为文学艺术,它必须对人类群体和个人理想中的科学美和与科学相连的生活美进行描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没有想象是无法完成的。科学的抽象概念要变成审美形象,需要作者细心观察、带着激情去感受,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可以说,科幻小说的想象是一种审美驱动力。

    当然,科幻小说的审美形象不仅指某一科学知识如何形象化,还指科学如何与精彩的故事融为一体,科学如何与人类生活、人物命运交织一起,最后完成的是整体审美形象。它能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现象中包含本质,能显示出科学美、生活美、艺术美,以及寓于其中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哲理意味,等等。

    如张之路的《极限幻觉》写一个身心变态的科学家,假借飞碟事件从事危害人类的科学实验。作品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足了飞碟事件造成的混乱,终于显露“业余科学家”疯老头和科学家袁宇宙是同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谓飞碟事件就是他一手制造的。故事撒得开,收得拢,真真假假源于一辙。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在于作家敏锐地观察到生活中不乏双重人格现象,不仅在于作品从医学上寻找到一定的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弥漫着自私、冷漠、愚昧、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使人物长期受屈辱、压抑的心理,最终发生裂变,从而为人物发展找到了个人、社会和科学的多方面依据,使人物凸显了人文思想的深度。

    科幻小说的想象

    具有多种心理的整合性

    科学创新由于目的单一,创新前的想象或设想其心理特征也是单一的,而且最终想象会被抛弃,创新将表现为抽象概念或具体实物。科幻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塑造含有科学新观念的典型审美形象,最后完成的典型形象是通过情节、细节、人物、环境组成审美整体,显示着科学美、生活美、艺术美,显示着思想、哲理、文化内涵……形象的丰富性决定其中的想象必须有多种心理参与。所以,可以说,科幻小说的想象还具有多种心理的整合性。

    既有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审美意识的参与,又有智者的顿悟、艺术的灵感、思想的深入、道德的挖掘、人性的发现、文化心理的审视等,由此就变成了一个动态系统。

    在这一动态系统中,情感是维系多种心理的中心环节,想象必需牢牢把握这一环节,否则审美形象的魅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郑文光在《战神的后裔》中描写火星地貌、宇宙射线、黑洞出现的情景时,材料充实,文字表达通俗、生动,许多场面壮观而又细腻,很能体现他作为天文学家的优势。但作家并不满足这些,他十分注意情节的设置,十分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注意写亲情、友情。

    例如,作品对火星建设者薛印青的描写,不仅写了他的妻子和妻子腹中的胎儿如何遇难身亡,使他心中留下“滴血的伤口”,还写了他回地球时由于黑洞的影响竟回到了100年前的地球。这时他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亲友,可又不能再回火星;如果回,就只能回到100年前的火星,可这也找不到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了。无家可归,这是人生多大的不幸!然而他还是要直面生活……这样的描写比有的作者单纯通过故事展现宇宙的奥秘,或单纯在时间上做过去、未来的奇妙旅行,岂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其想象所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逊色于爱因斯坦的评价。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科幻小说,感悟其中的想象力,这对他们在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上,在科学美与生活美的欣赏上,在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在人文、哲理的思索上,在思想道德意识的增强上,在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发散性的, 其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体现科幻小说的想象力

    价值需多方努力

    想象力的价值如此,但要让科幻小说真正体现这一价值,目前来看差距还很大,其原因是:

    一、在科幻小说的题材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把视线更多地投在了外星球、人外人、外国人上,想以离奇古怪取胜。由于都挤在有限的几类题材里,所以尽管情景各有特色,可着眼点和内容大同小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想象的创新性,使作品的读者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前很有必要开拓更多的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题材。

    在这方面,一些科幻作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王晋康的《替天行道》取材于农业种子问题,刘慈欣的《地火》取材于对矿工井下作业多事故的根治,杨鹏的《考试作弊大全》取材于学生生活与电脑的应用。他们的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这对争取群众在科幻小说上投以更多目光很有必要。另外像环境保护、优生优育、失业就业、技术革新、根治洪灾、体育赛事等,都是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幻想、去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

    二、在想象的科学依据方面,由于大多数科幻作家出身理工科,如果能更多地从本专业或接近本专业的知识入手,或知识虽然离本专业有距离,却能收集大量材料并认真地研究,而不是凭着零星的知识皮毛就匆忙下笔,那效果会好得多。在知识的表达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喻确切,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发表的某些作品,且不说赶不上老一辈作家对待科学态度之认真,提出的科学见解预见性之强,单就知识的表达而言,有的作家显然对知识并没有吃透,更不用说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达了;还有的作家似乎本来就不打算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达,俨然想以高深莫测显示自己的水平,殊不知让读者看起来吃力,他们往往就会对整个故事失去兴趣。

    作为审视别人作品的一方,在评估科幻小说是否具有科学性方面,我又想替作者说几句话。我认为对科学性过于苛求,不一定是最好的评估方式。

    原因之一,科幻小说和伪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打着科学的幌子去反科学,“科学幻想小说”几个字就公开宣称它只是以科学为题材展现幻想的情景供人欣赏,这跟制造伪证、乱下科学结论,去强迫别人执行,去获取科学荣誉,其实完全是两码事。正如一般文学作品可以宣称本故事纯属虚构,提醒读者不要与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号入座一样,科幻小说实际上也可以宣称本科幻故事纯属虚构,提醒读者不要与科学事实和与科学相连的实际生活对号入座。所以,在科学上只要不是太出格,就应该允许人家去幻想。

    原因之二,科幻小说虽以现有科学为依据,但它一旦成为小说中的幻想,就不再是现有科学本身。审视者如果只拿现有科学去衡量未来科学,这样岂不也有可能产生错位?按说,未来科学嘛,能拿得出未来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就好了,可审视者本人也未必先知先觉,拿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标准!总之,面对不是科学的文学作品,在科学上过于苛求,很可能就会扼杀蕴涵其中的宝贵因素,或弄得个不置可否。

    三、在想象的多种心理整合上,多种心理因素是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的。比如有的作品偏于未知科学的想象,对由此产生的人文影响涉及甚少,被人称之为“硬科幻”一类;有的作品在想象未知科学的同时,把更多笔墨放在人文影响的挖掘上,被人称之为“软科幻”一类。

    不管“硬科幻”也好,“软科幻”也好,它们都必须是审美的,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作品不能以情动人,是很难抓住读者的。许多作品虽然有美妙的未来科学情景,或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可总让人觉得味道不足,其中不能以情动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如此重要,希望创作者能切实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更多地关注想象力的作用与培养,为科幻小说的繁荣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文章引用自:http://bp.cas.cn/html/Dir/2006/10/12/14/41/4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