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管理学 |
《领导心理学》第三版序言(上)
吴
10年前,当《领导心理学》第一版问世的时候,有关这个主题的著作还相当稀少,笔者只见到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俞文钊教授的一本类似作品。但在10年之后的今天,有关领导方面的著作已经能在各大书店的书架上占满整个墙壁。在国外著名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以中国学者为作者、以中国人为样本的领导研究出现得相当普遍。在国内大学的研究生院,以领导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也已经出现,有不少研究还堪称国际水平。所有这一切,除了反映出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改革、反映出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变化,更反映出学科本身的发展。
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领导的外延正在以迅猛的方式扩大。在10年前,当我们考察领导行为的时候,它仅仅是包含在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小小章节。但今天,许多大学的“管理”专业已经被“领导”这一名称所取代。这样的重大范畴置换,即使对一直在进行领导研究的人,也感到震惊和迷惑。为什么人们对领导抱有这么大期待?
笔者认为,在造就这种范畴转换的众多原因之中,有关21世纪“人的地位的凸现”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今天物质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剧增的时代里,人力资源再度成为企业家、教育家、非政府组织、甚至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将这种资源潜力激活,对其进行整合、综合、协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内在价值,就成了一个最为值得询问的问题。
也许,这就是领导研究大军压境的原因?
就在领导的领域逐渐扩大过程中,领导词汇的译法在国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leadership”作为一种行为,被翻译成领导已经约定俗成。但近年来,将这个词汇改译成“领导力”的做法正在迅猛抬头。我不能肯定这种翻译是否更加得当,但给读者以预警,期望大家弄清这其实是一回事情,应该是我这个编写《领导心理学》作者的责任。
在本书的第二版前言中,笔者简单增补了第一版遗漏的重要领导理论。在这次第三版发行之际,笔者希望再做若干简要的理论补充。
1、领导—下属交换理论
首先,在领导理论方面,近几年来,“领导—下属交换理论”(G. B. Grean, 1995)逐渐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领导—下属交换理论”也被称为“LMX理论(leader-member-exchange theory)”,它的主要倡导者主要是格林。这一理论强调领导研究不能仅仅考虑领导者的素质、行为,而要从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着手。由于领导行为所面临的时间压力和领导者个人的精力有限,他必须在工作中区分不同下属,并给予不同风格的管理。正是这种因人而异的领导方式,造成了领导和下属之间不同的交换关系。对于下属来说,一部分人逐渐感到,自己是领导的“圈内人士(in-group)”,他们和领导者之间具有更多信任,能得到更多关照,也更有可能享有特权。由于这种圈内人的感受,使这些下属表现积极且具较高满足感。与此相反,另一部分被领导者从与上级的关系中感到,他们可能是这位领导的“圈外人士(out-group)”。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不在领导者的视野之内,占用领导的时间极少,获得满意和奖励的机会也不多。用比较学术的话语来讲,领导者与圈外人士建立的是一种低质量的上下交换关系,这种关系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是以等级为基础的契约关系;而领导与圈内人士建立的则是高质量的交换关系,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
领导—下属交换理论作为一种反映出当今管理现实的理论,给从事领导工作的人许多有益的启发。首先,如何分析领导行为在不同下属中的效用,该理论提出了一个绩效差异认知框架。其次,圈内人士与领导者的关系并非单向发生,而是双向进行。一些“亲近者”在领导者决策方面的作用无法忽略。在许多经典的案例中,领导本身变成了一个由群体共同引导的行为过程。这一现象不但在工商管理行业可以观察,在诸如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大致如此。例如,在学术大师周围的人相互影响,会导致学术突破和研究范式的改变。而这些突破和改变,虽然与大师关系紧密,但却无法完全归功于大师,众多的学术方面圈内人士的作用不可低估。第三,从具体单位的管理来看,领导者下大力气扩大自己的圈内人士的数量,也许是一个努力的方向。由于圈内人士与领导者之间存在的良好关系,导致了这些人对绩效本身的热诚。如果更多人从圈外转到圈内,整体绩效可能会获得更大提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