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博士生应聘的失败与成功

(2006-03-10 20:31:16)
分类: 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
        如果你恰巧刚刚目睹过一次“时代的精英”——那些从最名牌的大学毕业的博士的应聘,那你必然会对这些可爱的学子们痛惜不已,更会对中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产生许多愤懑。
        在6个小时里,我们一共面试了17位博士,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些人中的压倒多数,使用仅有的10分钟陈述,重复他们“到底在哪里读书”、“被哪个教授教诲”、“在哪个刊物上发表了哪个题目的文章”、或“喜欢运动中的哪一种”这类无关紧要、与自己的能力无关的信息。
        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谈,但如果你已经把他们全部写在自己的简历中了,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面试时间呢?
        难道你不知道,也许这小小的10分钟,就可能决定你的未来人生吗?
 
        一些人对自己作出高度的评价:科研质量高(谁告诉你的?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吗?)、能力强(能力的强弱是评价性语言可以形容的吗?)、人际关系非常好(是和宿舍的人能搞好团结吗?)、“是申请课题的能手”(上帝保佑,我们已经市侩到这个地步了吗?)、量化方法质的方法SPSSLISRELAMOSMLWIN……所有的统计技术样样都行(我们的确需要“十项全能”冠军,但为什么追问你的科研到底采用了哪种方法时,你所能告诉我的却少之又少?)时常,为了掩饰基本方法训练太弱,博士们常用一句话说:“我发现所有的方法都有缺陷,于是,我进行了综合!”(天哪,在我们教育领域中,这种稀里糊涂的综合你还觉得少吗?)
 
        一些人拿出名人的推荐信给我们看。这些推荐信毫无新意。一看就是博士们自己写的。我不知道你拿出这些信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是想告诉我你受名人委托而来,我会回答你,我们并不在名人的管辖之下。决定用人的是我们,不是他!如果你真希望他能介绍你,让我们通过他的介绍喜欢你,那他必须自己写出和你交往的细节,写出对你的富有个人化的观察。没有这些细节和观察,你觉得我们就会接受你的那些“假大空”的评论?我们还没愚蠢到那一步。
 
        幸好,有一些人愿意通过细节来深入地展示他们的能力。而这些细节,最主要的是科研。你要学会用短暂的时间讲述你的研究起源、基本方法,特别是讲述你在科研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惟其如此,我们能了解你这个人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智力体力耐力容忍力控制力创新力到底是怎样的。
 
        讲述中别说大话。我们最常听见的几句是:“这个问题前人没有人做!”“至少国内没人做过!“我是第一位完成这一研究的人。”我钦佩你的勇气和豪情,但对你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新,会独添一种谨慎。因为在我们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是,多数认为自己史无前例的工作,其实是由缺乏文献综述的深度和广度造成的。
 
        在我看来,与其讲这些废话,不如老老实实地谈论你这项研究的历史沿革,谈论在你之前人们到底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你的启发到底有多大。一旦你把前人工作的脉络梳理清楚,你的创新便一目了然。那时候的评判,不由你自己作出,我们自然会为你的努力而欣喜。
 
        面试时,我反对应用任何“面试技巧”,因为那些你自认为考虑相当周全的技巧,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我常常听到应聘者夸奖我的单位。我对这些非常好笑。你根本不在这里工作,你怎么会知道我们的情况?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并非世界一流,你这么恭维我们,居心何在?就算是你凑巧知道我们的情况,摸到了我们的内幕,这也与你的应聘毫无关系。你应该使用这些信息深入地考虑是否需要闯入这个地域,而不是炫耀你了解我们的情况。你又不是KGB!
 
        还有一些人总想征得所有人的认可,于是,本来具有很好的量化研究基础,却因为害怕考官中有人不喜欢量化,便大谈所谓的“多种方法兼顾”,还美其名曰“两者不可偏废。”
        这样的话等于白说。信奉量化研究专家不喜欢你在学术上立场软弱,信奉质性研究的专家更不会从这句话中就买你的帐,你明明不懂质的方法,干嘛要不懂装懂?两个哲学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中引申出来的方法,能兼顾吗?瞎掰也不看看时间和地点。
 
        应聘,对我们这些考官来讲,既是一种学习,也一种反思。
        我们学到了那么多仅仅在常规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真该对更对当今的研究生教育现状作出沉痛的反思。
 
        当然,也有很多博士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他们言简意赅地陈述了他们所进行过的工作,严格的范畴确定、具有强烈谱系传承的科研方法、精妙的数据处理程序、对结果富于现实性但却具有着明显创新性和“体制推进性”的分析……所有这些,都向我们直接展现出他的能力和才华。
        请注意我用的词语,现实性而不是叛逆性。谁都会讲当今教育的现状与理想、与未来、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甚至新加坡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但中国的现实为何如此,你不清楚吗?肯定现实存在的种种无奈,才能从深刻的层次上批评其不合理性。否则就是肤浅的表面的不深入思考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
        请注意我用的另两个词语,创新性和“体制推进性”。肯定现实存在的无奈性,说明你了解中国国情。而这种了解却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不良现实毫无作为的借口。你必须去创造,必须在这样的地基上架设你的新桥梁。你必须推进这个半死不活的体制,让它真正在你的桥梁出现后活动起来成熟起来变化起来伟大起来!
 
        10分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一旦你能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系于这点时间,你就会发现它提供了你多么丰富的陈述空间。
 
        作为一个真正具有才华、并期望能被聘用到一个优秀组织中的博士,我给你如下的忠告。
 
        首先,要把10分钟的陈述用于展现你不可替代的才华上,而这种才华最令人感到信服的表达,就是把自己科研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解决了在一般情况下相当难于解决的困难上来。
        面试的舞台其实是你回顾往事的舞台,是你重新体验那种科研上的困苦并重新走向新岸的舞台。
        准备这点东西,你还不是得心应手?
 
        其次,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工作给予恰当的评价,不夸大也不缩小。没有一个单位的人期望找到一个夸夸其谈的同事,也不喜欢你假装谦逊,更不期盼你因为社交原因而对真理作出让步。你就是你,实实在在的你!
 
        第三,要做好你的简历。在简历中,不但要让人看到你的基本情况,还要让人看到你这个人的确是一个组织化的个体。你发表论文不必全盘都写上,在学校里得过的左左右右的奖励,也要归纳整理,让人们看到,你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什么都知道点,什么都会写点,但什么都不精深。
        我们不想要万金油做自己的同事!
 
    第四,不用去夸奖用人单位,也不用夸奖用人单位的人,更不用夸奖面试考官。你具有真才实学,具有科研攻关能力,象我们这种科研教学方面的岗位自动就会向你走来!
 
        第五,在电脑、话筒、或其他辅助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要沉着稳健,要把这个危机当成一次展示你处理紧急状态的机会。由于面试时间编列很紧,所以,你应该能在没有这些设备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你的陈述。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你将被大大地加分,因为你的体恤性和应变力,给了考官深刻的印象。
 
        第六,在未弄清问题的含义之前,不要轻易回答。你可以做一次追问:“您的意思是……”在确切地弄清对方的提问含义之后,你不会“所问非所答”。
 
        最后,不要随意开不恰当的玩笑。怎么能一上来就对对这些考官说:“小女子我跟各位请安了”这样的话呢?你又不是在上演舞台剧。我们也不是合适的戏剧观众吧?
        我再重复一次,寻找工作的面试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几乎就决定了你未来的半段人生。对这样的事情,玩笑是开不得的!
 
        当然,博士生们缺乏应聘能力,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与中国长期把教育当成一种知识灌输的思想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学习就是读书,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没有一点关联。而一旦他必须从象牙塔中走出,便感到双腿疲软,思想茫然。
        为此,所有的博士生导师们从现在就应该开始探索,怎么才能给学生在学术成就和个人成长两个方面都作出有益的促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对他们未来的就业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