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束河丽江艺术家艺术节云南 |
分类: 独步神州 |
深入滇西北(八)
作为丽江的组成部分,相当于近郊的束河古镇,到丽江的车票仅3元(公交车11路1元、这个小巴2元)。
虽然近在咫尺,但束河与丽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不再熙熙攘攘,商业化还不太重,而且开客栈的艺术家多!
古城的步行街区从这里开始或结束。比起丽江大研古城小多了,但绝对不是丽江的微缩版。
茶马古道博物馆增加了束河的文化氛围。虽然参观者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影响免费博物馆内藏品的质量与价值。
一群纳西族打扮的女性站在博物馆门口,她们希望给游客提供讲解。当然,也许他们更希望带客人去古镇一转
同丽江的四方街一样,束河的四方街也是城镇的核心部分,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或王府井大街。
幸运的是,这里还能够看到纯正、而不是为了表演才穿上纳西族服装的原住民。丽江,已几乎没有了她们踪影
在束河而不是丽江举办的“丽江艺术节”,吸引不少西方游客,他们把镇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视为展示的舞台。
身处这样的氛围,中国人也不再拘谨,而是欣然地接受“老外”邀请,笨手笨脚地踏着或没有踏着鼓点蹦跳。
还是西方的年轻演员,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放声歌唱或翩翩起舞。艺术节由于他们加入,而增加了国际化色彩。
中国的艺术家们则一言不发地默默作画,束河聚集的画家数量或许可以与北京的宋庄相比。
由于新近发生雅安地震,艺术节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新内容。尽管人们对爱心能否真正送到灾民手里并没有把握
作为旅游景区,这里的消费还不算高。
同丽江外表看上去差不多的建筑、街巷,内核也正在一点点向丽江靠拢——商铺正蚕食原住民的街区。
目前丽江古城几乎全被开放利用开了客栈、餐馆、商店,但束河主要街区外还有相当部分“未开垦的处女地”。
但对丽江失望的游客正迅速而果断地转向这里,束河商圈的扩张,看来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了。
马铃叮当地响着,马蹄清脆地踩踏,一匹匹缓缓经过石板路,穿过临街的客栈、商店,然后留下一抔抔马粪……
队伍庞大的旅行团吵吵嚷嚷地迎面走来,淹没了马蹄与马铃声响,这些走马观花的过客,往往在束河都不过夜。
他们在这里消费最多就是吃顿饭,至于喝杯咖啡的功夫也没有,因为导游没有耐性等他们,除非在指定购物商店
目前束河游人的密度,还没有丽江比肩接踵的程度,因此,摄影爱好者还可以较为容易地拍摄、取景。
至于束河古镇的边缘,人就更少了。小镇应有的宁静、古朴,目前还是束河值得骄傲的优势所在。
一个山东的艺术家,在古镇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客栈。这些客栈的价格都不低,因为其环境是酒店无法媲美的。
束河的客栈都很有个性,即使不居住几天,哪怕是走走转转,也能拍摄出不少构图精致的画面。
“束河完小”朗朗的读书声,清晨就飘出校园,飞进了住在隔壁客栈我的窗内。花间堂与完小仅仅是一墙之隔。
步行街区外的古镇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流动的货郎承载着廉价的日用品走街串巷、送货上门。
当地的妇女吃苦耐劳,她们娇小的身体却要从事着与男人一样的重体力劳动!
中国的劳动妇女,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艰难中度过一生。她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呢?
比起那些又累又脏的重体力劳动,她们从事的工作就相当于玩了儿。
古镇外延也是一副城乡结合部的画面。而恰恰这里蛰伏着更多的艺术家、画家、摄影师等。
前来参加“丽江艺术节”的美院学生,哗啦啦一大群涌到这个院落,画家主人也兼营客栈,八方来客也是同行
第二天,告别束河,不知下一次再来束河,是不是就已经彻底丽江化了?先不管那些了,明天去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