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吉好小轨的家。他最小的妹妹看见他后飞快地跑过去。这个最小的妹妹比他大哥的第二个孩子还小一岁。他到底有几个兄妹,临走也没弄清楚。
这个家庭第一次被拍照,我答应洗印完给他们寄去,虽然对方没有电子信箱很麻烦,但必须兑现我的承诺。不过,照片寄过去以后,不知有没有收到?
令人欣慰的是,家家都通电和通水了。
夹铁乡散落在这片土坡上。
他的母亲在与众人坐在田埂上聊天。
吉好小轨示意:你可以尽情拍照,都是自家人。
她们虽然没有反对、也没躲避,但分明有些害羞。
吉好小轨用彝语鼓励他母亲把脸迎向镜头。
其他人却并不打算效仿。
休息前,她们在用锄头劳作。
吉好小轨的家:鸡窝与羊圈。
街门
二门
猪圈。
母亲开始淘米。
米的质量不错。
客厅兼厨房,彝族家庭一律使用电饭煲,烧柴不为蒸饭,是火烤马铃薯。
腊肉要遭殃了。
吉好小轨信手抄来一把铁器,在窗外的水龙头下刮腊肉上黑色烟迹。
所有的碗筷都是免涮的。
这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全部集中在客厅、卧室和厨房。
肉煮熟了,首先端给我一大碗。每块肉的体积相当于精巧的手机。
土地就餐桌。叫不上名称的菜汤和四季豆拌饭。
室内光线太差,我无能为力了。大家只好凑合着看吧,人家就在这样环境生活啊!
遗憾的是,我没有吃“手机”,仅吃一碗几乎什么也没有拌的白米饭。
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烤火,热烈交谈着我听不懂的话,他母亲也同样听不懂我的话。幸好他24岁的的哥哥、嫂子与在45岁、在山东打过工的姨父可以勉强与我交流。
小兴场镇的清晨很冷。这是第二天离开时的情景。
声称8点半开车,但9点半过了,司机还在睡觉。大众只好烤火等待。
他不用烤火,毛毡很保暖
急忙赶集的彝族老妪暂且留步。
从小兴场返回西昌的路上,这些彝族孩子镇静地对着镜头。
西昌市中心,矗立一座歌颂彝、汉两民族亲如兄弟的巨大雕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