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洱茶似乎在一夜之间身价百倍,我一直以为这是贵族茶!
当来到北京最著名的茶叶一条街后,发现我和大多数消费者都被“忽悠”了。
马连道南口丁字街,我来到“茶缘茶城”看一个云南的小朋友。
近年来,这样簇新的仿古建筑在北京,已经如同六月的韭菜臭了一街。
同样,普洱茶的字眼也比比皆是。
都不约而同地打“普洱茶”牌。
和平年代赋闲的将军们也披挂上阵,参与“贵族茶”的炒作。
“普洱茶”三个字,仿佛叶公家的龙一样多。
现代的戎马将军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同归殊途。
有了到故宫般的感觉,当然这是外表。 
来自云南的张斌一年前开始在C2─16古滇号经营普洱茶批发。
浓郁的傣族风情,营造了普洱茶家乡的气氛。
强调了普洱茶是平民的消费属性。
张斌奇怪:北京人总以为普洱茶要很贵?这简直太荒唐了。他笑着说。
生意很红火,不断北方有老客户打来电话预订,尤其是年底。
这以前,我对于普洱茶(其实是对所有茶)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众人更多地跟风,造成普洱茶风靡一时。
各种荣誉证书一应俱全,但我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诚信。
这个退伍兵称:去年这个时候认识的客户,今年又都来找他了。尤其是部队的,他们认为价格无所谓,关键是质量。
这个厚重的大屏风是由普洱茶压缩而成的。
生茶安放在罐子里。张斌说:普洱茶其实很便宜,但不知为何被人为地贵族化了。
指着用于现场操作的生茶,张斌执意制成一张茶饼送我,“哪怕就摆放在柜里,我知道您不喝茶。”
于是,放进几乎一满桶生茶,在热气上熏蒸。
仅几分钟,茶叶就完成了由生到熟的命运转换。
(补充一段张斌留言:应该是毛茶向饼茶的转变,高温蒸是为了使毛茶里所含有的茶果胶分泌出来,在接下来的压制过程中通过茶果胶可以使茶粘到一块,成为饼状或者其他的形状。
普洱茶的生熟不是靠蒸出来的;生茶指的是没有经过人工渥堆发酵的普洱茶,需要的是品茶者通过存放进行自然发酵,熟茶指的是经过人工渥堆发酵出来的普洱茶,也是一种是普洱茶迅速陈化的手段,生茶汤色金黄明亮 叶底为黄绿色 属寒性、熟茶汤色红浓明亮 叶底为红黑色 属温性)
期间,张斌急忙放进一张纸条。
按规矩,每个茶饼都必须放进一张“内扉”,相当于身份证。
熟茶与内扉均包在布袋里,然后放上沉重的石墩。
轮番站在上面踩踏,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我也趁火打劫、恣意践踏。
众人践踏成饼状。不过,目前茶场都已机械化操作了。这种手工制作,只是为了唤起顾客对普洱茶饼的兴趣。
张斌开始用纸来包装。
应邀再次签名,因为这个已经不是饮品,而是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了。
包装袋我给省了,别浪费了,本来普洱茶给我就纯属浪费。
这次可谓连喝带拿,张斌执意让品尝一下。他从其他茶饼上撕扯一块,开始了复杂的冲泡程序。于是,一面饮茶,一面回忆5年前我在昆明的情景。
从来不喝茶的我,竟然喝了足足三壶!“是不是越来越有些甜了?”他问道。我想想,对,是开始有些甜了。“苦尽甘来嘛,饮普洱茶有这一说法。”他说。
生长在四季如春的昆明的张斌,对北京的冬天感到畏惧,“北京太冷了!”
当普洱茶饼图片贴出来后,张斌看到立即对我的误导进行了纠正。现已将他专业性留言作了必要的补充。有意思的是,留言后他自己也建立一个博客,专门介绍他的古滇号和普洱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