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的产业发展现状
(2015-01-07 21:49:09)
标签:
房产 |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中心支行调研组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茅台镇是著名国酒茅台的故乡,被誉为中国的酒都。与国酒茅台伴生的白酒产业集群形成了茅台镇的支柱产业,茅台镇因而又被称为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白酒产业应该怎样依托自然优势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模式?金融如何进一步支持白酒产业集群式发展?本文采用钻石模型对茅台镇白酒产业进行了要素分析,针对白酒产业集群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从金融视角提出政策建议。
茅台镇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到2007年年末,茅台镇除国酒茅台外,有地方白酒企业257家,品牌企业100余个,列入遵义市级规模生产厂家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20余家,资产过亿元的5家。通过ISO9001等质量体系认证的12家,酒业注册商标1143个(含贵州茅台酒厂280个),拥有贵州省著名商标23个,白酒备案品牌1930个。名牌产品主要有国酒茅台、糊涂酒系列等等。2007年年末白酒产量2.8万吨,销售额达85亿元,创税30亿元。酒业的税收占到当地财政的80%以上,超过1/4的人口约1万多人从事酿酒行业,白酒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而在整个茅台镇,除茅台集团、糊涂酒业等少部分酒厂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大多数酒厂都是小规模的家族企业,甚至是作坊式的家庭企业。因此,面对目前市场的供求矛盾及发展趋势,如何做大规模、形成集群式产业、实现规模效益,成为茅台镇酒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茅台镇白酒产业的要素分析
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麦克尔·波特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竞争力的历史研究,归纳出钻石理论。根据该理论,产业竞争力决定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产业战略、产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关键要素,并与机会、政府角色等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构成一个钻石型体系。钻石理论提出后,被许多学者运用到各国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和研究之中。本文也借鉴钻石理论对茅台镇白酒产业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
基本要素指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茅台镇白酒产业的基本要素优势主要表现为茅台镇生态环境优越,贯穿茅台镇的赤水河,因其独特的自然地貌,蕴涵丰富微生物群,特别适宜发展酿酒业。有着“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河水有着天然的作为酿酒原料的资源禀赋。绿色的酿酒环境和工艺成为茅台镇酒业的基本要素优势。而基本要素劣势主要现在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限制上。虽然茅台镇超过1/4的人口约1万多人从事酿酒行业,但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另外,茅台镇地理位置偏僻,增大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在土地资源方面,茅台酒新增1万吨生产规模,需用地4000亩,其他酱香型白酒新增1万吨生产规模需用地2000~3000亩,受用地政策的限制,整个遵义市到2010年也只有387.33万平方米(约5800亩),土地供需矛盾明显。
高级要素指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茅台镇白酒产业的高级要素优势主要表现为茅台镇悠久的酿酒历史和独特的酿酒文化。国酒茅台作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有着世界领先的酿酒技术。其中,酱香型白酒9次蒸煮酿制的传统技术工艺成为茅台镇酿酒的优势。高级要素劣势主要表现为国酒茅台作为上市公司贷款需求较少,而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其他企业,由于9次蒸煮需要5
年的生产周期,需要投入大量中长期资金却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而贷款困难。
需求条件
从国内酱香型白酒市场来看,消费潜力巨大。茅台酒供不应求,价格一路攀升。在国酒茅台的带动下,茅台镇生产的其他品牌的白酒产品每年也都有不菲的销售表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酱香型白酒需求量每年为35万吨,而现在的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产量还不足3万吨。由此可见,茅台镇白酒市场空间巨大,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潜力还会进一步扩展。
相关支持性产业
茅台镇白酒的相关支持性产业包括:高梁、小麦等原料生产、销售行业,包装纸业制品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酒盖制品行业,成品销售行业等。在整个产业链中有两个环节存在问题:
优质原料短缺。据测算,每市斤浓香型白酒所需粮食和产酒比例为3∶1,而酱香型白酒则为5∶1。按2007年年末茅台镇白酒产量2.8万吨,其中浓香型白酒0.18万吨,酱香型白酒2.62万吨计算,需要优质高梁13.64万吨。而2007年仁怀市全市高梁种植面积仅20万亩,产量只有4.0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白酒生产的需要。近年茅台镇白酒企业所用的高梁大多是从四川或其他地方购进。
产品营销处于初级阶段。除茅台集团等一些酒厂外,大多数酒厂属于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酒的初成品像“原料”一样生产,龙头企业个数优势还不明显,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数酒厂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
白酒生产企业的战略和竞争
茅台镇有茅台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一批如怀庄酒业等中小企业,但是总体来讲茅台镇的生产特点仍为作坊式的小规模家庭生产。2007年生产的2.8万吨白酒中,除茅台、云峰酒业等少数规模生产企业外,大多数属于家庭作坊式,每家每年只生产20~50吨左右。这种生产模式导致酒业生产力较低,成本高,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尤其像酱香型白酒需要5年的时间酿制,需要大量资金周转,企业自身经营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
茅台镇酒业与赤水河对岸的泸州地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与遵义市一水之隔的泸州市不仅有“国窖1573”与国酒茅台媲美,还有郎酒等一批国内驰名品牌,产品种类丰富,和茅台的酒业形成竞争。
基于目前茅台镇白酒产业家庭作坊式发展现状,为了摆脱目前生产初级“原材料”式的白酒初成品,本文认为茅台镇应该选择集群式发展战略,形成集群式发展的规模效益。
茅台镇酒业集群式发展存在的难点
集群式发展的推动问题。一般来讲,企业集群式发展可由政府规划推动和依靠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自发形成。茅台镇白酒产业目前具备自发形成区域集中、地理接近、相互关联等集群式发展的初步特征。但是在企业协同、技术交流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茅台镇白酒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
集群式发展企业组织协调问题。茅台镇的白酒产业在集群式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企业组织协调、产品技术标准协调、供应链管理协调的问题。白酒企业为了达到协同效应,必须有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的问题,比如白酒企业技术交流、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企业融资担保等。而在企业集群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则会出现企业因为市场的发展,对于规范市场管理,需要企业之间形成统一的白酒产品质量标准的协调等问题。最后在集群式发展到达完善阶段,白酒企业之间需要在整个产业链在本地区形成溢出效应,就必然要涉及各个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因此,茅台镇白酒产业就会涉及到高粱、小麦等原料生产供应,酿造,包装,营销中介,物流管理的配合发展,最终形成白酒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
集群式发展的土地制约问题。在白酒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整个产业的配套发展,与之伴生的就是土地供需矛盾问题。目前茅台镇的土地供应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8年第20期)
调研组长:林铁毅
调研成员:唐建和 傅 翔 朱 静
刘 磊 李 展
关于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和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白酒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坚持发展以名优白酒为主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全省酱香型酒产业发展集群优势突出,其他各类香型白酒竞争优势日益显现,“国酒茅台”等一批名优白酒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贵州白酒整体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白酒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24.7万千升,居全国第11位;工业总产值291亿元,居全国第4位;销售产值231.6亿元,居全国第5位;利税184.5亿元,居全国第2位,产值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增加值231.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4%,同比增长27.9%,高于全省工业增速6.8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其他兄弟省(区、市)相比,我省白酒产业总体上还存在总量小、整体实力弱、发展速度偏慢等差距。白酒产业上带一产下联三产中促二产,加快发展白酒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白酒企业要充分认识白酒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把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使我省白酒产业的整体实力与美誉度相适应,充分发挥白酒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