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足迹(二)

(2009-03-16 14:33:36)
标签:

旅游

足迹

印象

杂谈

                                梅若梅/文

 

晋城(两次。 火车。 一人。)

 

很煤,尤其是风,不过轻轻一吹,人也煤了。沁水县很多古村落,无人问津,安然的颓败着。郭壁堡是其中之一。村头的崔府君庙,有个叫张新民的老人守护着。他极热情的招待我,管吃管喝,分文不要。还做了向导。印象深的是青缃里,极高大,不像府第,倒像城门。有大宅门的风范。村里的很多宅第,门头上都刻有进士第、中士第之类的门匾。像是一种证明,也就是一种证明。这里曾经辉煌过。曾经。

 

湘峪三都古城,从高大城墙,城墙上纵横交叉的射击孔,以及藏兵洞如蜂窝的拱形窗孔等构造来看,这一切为了抵御外敌,同时,又流露出三都古城与生俱来的戒备心理和自卫图存的无奈。整个古城给我的感觉是防御功能高于居住功能。当晚进村,我就领教了。家家养狗,我不得近前。家家都对我很戒备。待到说清来历后,一老人收留了我。

 

在湘峪呆了一天半,感触很深。当地人的戒备心理后面其实是热情和善良,只是古城的历史使命造就并遗留了他们戒备防御和善良热情的矛盾性格。

 

商丘(2007。中巴。春游)

 

商丘老城,故做旧气,却不旧,让人感觉很尴尬。不好。

 

宁陵,产梨。清明前后,千树万树梨花开,极壮观。宁陵地区像下了一场香雪。满目温软清凉。树上的采花人(人工授粉),指指点点间,便孕育了数朵生命。他们手脚忙着的时候,也不让嘴闲着。远远地,你听见花海深处有笑声像花朵一样突然爆开了。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味。只是热闹烟火了许多。

 

林州(2005。朋友。旅游)

 

林州八泉峡妙在自然生成的结构。先是一帘人工瀑布,如影幕,挂在山天之间。人登其上,便是进了幕后。风景刚刚上演。

 

上得水库,豁然开朗。一池碧水被大坝“藏在深闺里”,温润幽美,似三峡的“高峡出平湖”。

划舟过河,眼前又是一处风景。一条峡谷裹带着小溪,向未名远处幽深。到底有多深,你能走多深呢?嘿嘿,较量。

 

山电梯很有意思。像个火柴匣子。人累了,进入里面,半个筋斗便上了云端。

 

甘孜藏族(2006。火车。中巴。我家胖子)

 

从康定到新都桥再到塔公草原经八美到丹巴,这一路,处处美景,都审美疲劳了。传说丹巴美女多,一个也没见着。倒见识了甲居藏寨,很田园,很风光。入住的是驴友之家“两棵树”。小主人,名唤拉吉,我则戏称他垃圾。很皮很聪明的一个孩子,用河南话说,可孬。

 

两棵树的大主人,老曾,好人,实在的很。他自从把我们像接力棒一样从另一司机手里接到他家后,就没消停过。第二天送我们回丹巴,帮我们联系去党岭的车,联系去党岭的人。说来很有缘,光是在丹巴县城的一个面馆,就偶遇了他好几次。我称之为面缘。一直想写写的,却一直偷懒,一字未着。

 

梭坡碉楼,站在江对面看,壮观又神秘,异域的感觉很浓。走近了看,很有气势,像一把剑,直刺天空。碉楼最初是和战争息息相关的。后来成了家庭荣耀贵富的象征,再后来就成了旅游现象,被人评头论足。

 

党岭,很美。想要触摸美,总得付出代价的。因此,路烂,上山的羊肠路更烂,我差点被马撂下来,以至于提到马走羊肠,就慌怯。到马不能再走的半山坡,下马,连走带爬,终于到了葫芦海。这时,我对美已经麻木了。只能说葫芦海如梦。梦醒了,梦中的景恍惚又深刻,炫丽的光影跳跃不停。似梦非梦,超出了美的定义。

 

党岭牵马的兄妹俩,都没有学上,因为上不起。哥哥长得很帅,像金城武。我们唤了他一路金城武。他却不知道金城武何许人也,只是羞涩的应着。妹妹该上学了,也渴望上学。她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懂事和勤快,让同行的人心生怜惜。能为她做些什么呢,只有捐些钱了。我原本不喜欢的一位上海行者,捐了5000元。不喜欢一个人,不代表我不能对他心生敬意。我在心里给他鼓掌。我还把党岭的一个帅哥瞧了个够。他太像我同学小薇了,尤其笑起来,嘴角的善意,虎牙的可爱,眼神的真诚,神似。我还为此幻想出了一个故事,帅哥原来是小薇的亲哥哥……回郑后,和小薇提起,她也一脸惊喜。今生能碰到一个和自己相像的人,也是缘份。

 

美丽的党岭,因了这些故事,有了内涵,有了人性。

 

这一路,印象深的还有当地的学生和孩子,看到我们或者游人的车辆,总要停下,行礼,微笑,说HEIIL或BYEBYE。对此,我们起初有些不安。见得多了,就有些不正经了。看到他们,也是一行礼,一BYEBYE。

 

甚至,像党岭那样幽深的地方,三岁小孩子看到我们,也一挥手,连声BYEBYE。他喊的什么,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只不过一种习惯,一种仿效罢了。

 

这自然是旅游产业的一种效应,好还是不好呢。好呢,看似一种文明,促进当地旅游,提升当地声誉。不好呢,他们从小就被地方主义训化了,或者奴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足迹(一)
后一篇:足迹(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