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人地摊生活执着 |
文/梅若梅
多年前的我,年轻气盛,眼里满是城市的繁华与行色匆匆,根本看不见这些老人和他们的小生意。直到一次上班忘了带钱包。
那天,我上了公交车,才发现忘了带钱包,只好厚着脸皮跟售票员说明情况,希望她网开一面。结果是,我红着脸下了车。
眼看上班要晚了,我的心跟猴抓似的急。我决定去借一元钱。我四处张望,只见行人匆匆,且面无表情,我的嘴如何都张不开。还好,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她坐在行人道旁边的台阶上,面前的十几双鞋垫,是她的生意货源。她表情详和,目光平静地扫视着过往行人。我过去,尽量把声音放得柔和,老奶奶,您每天都在这里吗?老人点点头说,姑娘,你看我这鞋垫,自己做的,结实着呢,买吗?我尴尬极了,我结结巴巴,老奶奶,明天我再买鞋垫,今天没带钱包,我现在急着上班,您能不能借我一元钱坐公交,明天我一定还您。老人哦了一声,看看我,什么也没说,递过来一元硬币。我接过钱,仿佛接过了一团火。我来不及感动,说声谢谢,便匆匆走了。
第二天,我把钱还给了老人,买了五双鞋垫,并和老人聊了一大会儿。得知,老人已年过七十,儿女也算孝顺,家境也不错,可她不愿在家闲着。她说,人操劳惯了,闲着,会闲出病的。这些鞋垫是她的生活寄托。本来,我挺同情她的晚年辛苦,听她这么一说,我释怀,并为她的自得其乐感到欣慰。
有了这次经历,我方发现,这个城市,还隅居着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做着年轻人不屑于做的小生意。他们似乎并不上心生意的好坏,只管坐在自己的摊位上,仿佛在回忆一段段往事,或默然,或平静,或打盹,或无奈,或微笑。十几双鞋垫,几包针线,一堆打火机,一挂清洁球,几十双袜子,几把牛皮筋,老式按扣,老式发夹,老式顶针,老式松紧带儿……这些小东小西,都曾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角,如今,他们老了,它们也老了,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他们把它们摆在街头,或许,只想证明它们存在的价值,还有他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由此,想到了最近网上火爆的《94岁摆摊老人感动网友》的新闻报道。由于误读,有人称之为"悲情",猜测她的子女是否担起了赡养的义务,感叹老人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冷漠。实则不然,老人生活并不贫困,也有女儿赡养。她只是觉着不干活呆在家里,心里不痛快。
如此大龄摆地摊的老人又何止这一位,为什么她会成为新闻?因为人们很少去观注或者说根本就看不见这类摆地摊老人的存在。偶然,有人发现了,便紧抓不放,小题大做,甚至把社会责任也搬了出来。我且要问,为什么要打扰老人平静的生意,为什么不多听听老人的心声,并尊重老人的心呢。
这些老人在夕阳晚照的时间里,在最小的生意里,流露出对生命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坚持,虽说是一道不起眼的风景,却又是一道拥有“自我”的风景。
就像我家楼下,那个卖丝线(绣花线)的老人,她把五颜六色的丝线穿在不同的针眼里,并插于草桩之上,一阵风过,丝线飘舞,宛若临风的水袖浮动着的烟波彩虹……
后一篇:爱情和胃无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