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恒之女性究竟何意——读歌德《浮士德》新解

(2025-06-11 14:50:42)
标签:

杂谈

永恒之女性究竟何意

——读歌德《浮士德》新解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多行的诗剧,它是歌德用了六十年时间写成的恢弘巨著,全诗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而且也有了众多的中文译本。我读了其中的若干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全书最后一句的翻译,可谓各不相同。原文是: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郭沫若译为: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董问樵译为:永恒女性自如常,接引我们向上;绿原译为: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钱春绮译为: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梁宗岱译为: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杨武能译为: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在这些译文中,我更喜欢绿原,因为“引我们飞升”会让人联想到飞天式的轻柔飘逸仙气氤氲,更符合圣母玛利亚接应的场景设想。钱春绮把“引”换成“领”未见高明,至于其他译文则基本无法恭维,因为“前进”“向上”之类的现代语词根本无法进入宗教的语境。关于永恒女性所指,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永恒女性指葛丽卿,是葛丽卿向圣母请求超度浮士德的灵魂:请允许我将他指导,他还目眩于新的天光;还有学者认为永恒女性指光明圣母;还有人指出剧中另一处所说的永恒之爱,两者实质上是一物而异名。笔者倾向于将永恒之女性抽象为永恒之爱。不特指某个女性,亦不是宗教性质的天国之爱,而是葛丽卿、海伦、光明圣母等女性所承载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仁爱精神。以上各家翻译的一个共识就是一切无常,只有绿原译成“万象皆俄顷,无非是映影”,既然万象稍纵即逝,抓住机会就好,绿原的理解还是更合理一些。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浮士德精神”了。

何谓“浮士德精神?一般认为,歌德是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有着深层的哲学涵义,浮士德精神是浮德性格的内核,也正是理想生命的特质,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选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看,我们会发现,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接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他有政治抱负,和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天折;他要建立赫赫功勋,却把对自然的征服建立在非人道的基础上。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由此,也就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著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浮士德难题”所体现的歌德对这种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对人类存在悖论的隐忧,使《浮士德》超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超越启蒙时代形成了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洞察和现代反省。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我其实只能和你(指梅菲斯特)平衡”。并通过浮土德的嘴玩世不恭地喊出了:“让我在那感官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然烧着的一片热情”。魔鬼梅非斯特虽然是作为至善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是他却常常语出惊人,代表了洞察宇宙、尽知切一切的冷静与真实。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本文的问题:永恒之女性究竟何意?全书始于两个赌约:一个是上帝与魔鬼的赌约,上帝认为浮士德最终能在理性与智慧的引领下走向正确的道路,而魔鬼却认为人类无法摆脱欲望的束缚,理性反而会使人类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需要一些物质的引诱便可将其引向堕落,另一个则是浮士德亲自与魔鬼梅菲斯特定下的赌约,他认为自己永远是在追寻的,物质的享乐无法使他停留。人性永远无法感到满足,他年迈时渴望更多的知识,重返青春后又渴望爱情,进入宫廷后渴望权力,暮年时又渴望人民幸福。然而他失败了。这两个赌约实际上隐含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即人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人到底会不会被引诱,人在世上是进取的还是沉沦?其实每个人的心灵中都住着天使与魔鬼,他最终没有被魔鬼引向堕落,而是被天使们接走了。有资料显示歌德从18岁的青春少年到80岁的耄耋老翁一直未停止过对美貌姑娘的追求,当他的一生奋斗都归于虚无之际,这个“永恒女性”的含义或许不是那么虚无缥缈,我觉得很多学者的研究似乎把这个词儿的意义大而化之了,而事情的本质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魔鬼梅菲斯特的形象值得重视,他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他对所谓宇宙和人生中的伟大一概不予理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始终有限的,所谓远大的理想是永久达不到的。他赞颂黑暗,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母亲,黑暗生出光来。理解黑暗,我们需要阅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