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岭南闲人
岭南闲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94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谬之研究——一个人生哲学范畴

(2024-12-09 12:21:43)
标签:

杂谈

荒谬之研究

——一个人生哲学范畴

荒谬通常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意义上被谈及,但其实它也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形而上学意义,荒谬就是无理可讲。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掉进了荒谬的文化漩流,这个世界让人不可理喻。以往我们所了解所谈论的荒谬,基本都是局限在诸如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萨特的《禁闭》、卡夫卡的《城堡》以及中国古代的吴刚伐桂故事等。其实荒谬在人生哲学、生存哲学、历史哲学的范畴内都是一个形上性的母题。在抽象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荒谬大体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境遇尴尬,二是事理悖谬,三是历史失范,分别涉及个体性、共时性和历时性。荒谬的英文为“ridiculous”,用荒谬来译极为恰切。因为中国古人很早就使用了这个词,宋代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兼其人物凡猥,学术荒谬,而寘之太常礼乐之地,命下之日,士人无不掩口窃笑。明代袁宏道《冯琢庵师》:舍师不言,更有谁可言者?故敢不避荒谬,直陈肤见,惟师矜其愚而教之。清代戴名世《老子论上》:其尤荒谬不通者,轮回生死之说,而愚人信之。考其字义,为洪荒久远,为悖理不通,完全传递出了它的哲学和历史的内涵。

我们还是从加缪的作品谈起。就荒谬这一文化主题而言,加缪哲学论文《西西弗神话》和小说《局外人》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可谓石破天惊。是他第一次把人类个体的习焉不察的生存境遇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我们能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反思自身。对人之荒谬的观照首先是个体境遇的尴尬与难堪。无论是神话人物西西弗还是小说人物默尔索,他们都陷入了一种荒唐悖理的境遇中,西西弗作为一个荒诞的英雄,他被罚每天都要推着一块巨石上山,然后有眼睁睁地看着它滚落下山,如此循环往复永无尽头。但是加缪在文章的结尾说: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让我沉思良久。我的理解是,既然荒谬无可逃避,那就与它和解好了。当人生的荒谬是一种宿命,坦然面对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一种鄙视。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对一切都漠然置之,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的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这种荒情绪就是一种潜在的、使人心惊胆战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感到自己与世隔绝,处于无依无靠的孤独、痛苦、厌恶、绝望之中,一旦处身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便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是异乡客了。”这是人生境遇之荒谬。

其次是事理悖谬。这在中国古代的庄子那里有了最确切的表达。我们知道,庄子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齐物论”,亦可称为相对主义或相对论,但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同,爱因斯坦是在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意义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道家则是认为无理可讲,它对于世间万物不加区别同等看待。诸如:大小相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美丑相对,“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区分相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非相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庄子之聪明,他难道没有意识到其中之“谬”吗?显然不是。既然世界不可理喻,那就自求多福自寻安慰吧。作为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齐物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波通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吕洞宾《题广陵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妪,今日玉颜花貌人”;杜牧《春日古道傍作》:“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一来,人就把自己的内心安顿好了,与西西弗的幸福无异了。

最后一点是历史失范。我们曾经被进化论忽悠很多年,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步过程,事实完全打脸了。19457月,黄炎培先生曾有过一次著名的窑洞对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大约就是历史循环论吧?或许可以追溯到人性深处的卑劣。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其起事之初许诺得天花乱坠,成事之后比其前朝还要不堪。孟子曾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历史活力的耗散过程。庄子的荒谬感即是来源于这种历史过程的不可理喻,刘向《战国策叙录》说: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这也许就他是曾遭遇的人类永恒的生存境遇(la condition humaine)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