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渔樵之研究——一个历史哲学范畴

(2024-11-23 19:08:40)
标签:

杂谈

渔樵之研究

——一个历史哲学范畴

读过《三国演义》都熟悉那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咏史词,借叙写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其中的“渔樵”一词具有深刻的哲学象征意义,事实上它也是千古文人渔樵梦的通用表达式。宋代张昇《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元代白朴小令《双调庆东原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能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而苏轼也曾为渔樵说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有一本《漁樵閑話录》相传就是苏轼所撰。近读当代哲学家赵汀阳著《历史·山水·渔樵》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按赵先生的说法,一个文明的关键词库意味着理解这种文明的线索,而渔樵耕读也属于构成中国古代文明根基的基本意象,其中渔樵的意象最具神秘感,其含义既远又近,暗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在历史、山水和渔樵三者之间有着内在关联:青山是观察青史的时间尺度,山水是历史与渔樵的联系方式,渔樵通过谈论历史之事而反思历史之道——历史问题是三者之轴心。因为渔樵是历史的观察者、讲述者和文化的记忆者,所以他处在历史哲学的枢纽位置。宋代邵雍的《渔樵问对》更是以其对周易的深刻理解究,揭示了人生祸福的底层逻辑,问者高深而答者通透,达到了历史哲学之巅。

渔樵包括渔父与樵夫,他们是中国古人两种主要的逍遥方式。渔父的概念出自庄屈,《庄子·渔父》是渔父与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楚辞·渔父》是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两个渔父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相通。庄子所言的主旨,是指出孔子的不足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主张道家的法天贵真、返归自然。《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出场,直接对屈原委婉劝告: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g)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chuò)(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当屈原还要自以为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自此以后,渔父就成为了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父情趣浪漫喜欢放歌一曲。《楚辞·渔父》唱的“沧浪歌”即是一例。 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渔父好饮酒。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父饮酒有节,饮而不愁。晏殊《浣溪沙》: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渔父的挚友是樵夫,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 渔父的生活很惬意,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渔父的信念是避世。在隐逸中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追求内心的平静。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李颀《渔父歌》: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有关樵夫的事迹也不少。魏晋的阮籍就写有《采薪者歌宋代萧德藻《樵夫》: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清代朱景素《樵夫词》: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樵夫之潇洒于此可见一斑。晚唐的陆龟蒙和皮日休甚至以“樵人十咏”为题相互唱和,传为一段佳话。不赘。

从历史哲学的视野来检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首先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体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谓异曲同工。那些冠冕堂皇的宏大叙事最终都成了历史的笑话,深刻的幻灭与与绝望是士子转向渔樵的最根本的原因。既然不能改变它那就避开它吧;其次,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和讲述者,渔樵承担了文化记忆的基本功能,文化精神的传承就落在了山野间的渔樵身上。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 洪昇《多景楼》)民间叙事可能较之胜利者的官史保存了更多的真相;最后,在渔樵的历史视野中,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即是说它不是一个知识论的框架而是一个存在论的框架,历史的时间性在这里消失了。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三国演义》也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谓历史进步论是可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