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之研究——一个心理美学范畴
(2024-11-19 16:58:03)
标签:
杂谈 |
禅悦之研究
——一个心理美学范畴
心理美学或称心理学美学(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门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心理的古老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艺术活动,也就有了美学思想包括心理美学思考。例如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 亚里斯多德的“宣泄说(卡塔西斯Katharsis)”,中国古代老庄的“虚静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以及“物感说”、“兴会说”、“言意说”、“空灵说”、“顿悟说”、“性灵说”、“意境说”,等等。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心理现象没有引起特别关注,这就是“禅悦”,至少还没有把它提升到心理美学的层次加以阐说,只有一些现象性的描绘。这个忽略是不应该的。事实上禅悦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主要的精神愉悦方式和精神快乐状态,翻开中国思想文化史,它几乎是一种贯穿性和覆盖性的审美思潮,不妨可以说,禅悦乃是进入中国美学世界的门径。禅悦为佛教语。谓入于禅定,使心神怡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虽服寳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復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禅悦,令修习者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禅悦”或“三昧乐”,是佛教所说定心的一大功用。禅籍中所说初得奢摩他时得身心轻安,即有心情安乐轻快之意。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禅悦会愈益深细。南朝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非服名香,但资禅悦。” 宋代黄庭坚《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诗:“禅悦称性深,语端入理近。”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旧业堂文钞序》:“至被诬废弃之后,其能放情山水,逃心禅悦者,已为越绝流俗。”
禅的愉悦本质上是一种心灵感应的精神快乐。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这个著名的拈花微笑故事,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禅悦之乐的精义。由于禅宗在唐代大盛,所以唐代诗人最早感受到了佛门清静带来的快乐。杜甫虽被冠以儒家身份,但他倾心向佛却有明确的精神轨迹。《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中的“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所谓“粲可”即指禅宗的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而《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的“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则是指五祖弘忍所居止之双峰山和六祖慧能的大弟子神会和尚。王维、杜甫、白居易这些第一流的唐代诗人,都与禅有密切的关联,一个突出特点是访寺谈禅之作很多。如王维那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声。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居易的闲适诗本质上就是禅悦诗,他的《送兄弟回雪夜》有两句,“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另外一首《题玉泉寺》:“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这是他被贬杭州时所作,进入禅境后一种惬意的超脱,物我两忘浑身通泰。不过既然是“转忧作禅悦”,应该可以认为是忧患在先的精神转捩吧。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几类,前两类正是后一类的逻辑前提。他任左拾遗时曾激烈地以诗干政,却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频遭挫折和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闲适诗就是他转向禅悦的思想节点。有一首《重题》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这个转变:“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他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这个闲适老翁可以说他的几百首闲适诗的主导形象。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曾经提到:“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这就在古代禅悦的历史上最早揭示出了一个动向:逃禅。
自杜甫原创了这个词后,至宋元时代蔚为大观。苏轼的一首诗说:“怜君解比人间梦,许我时逃醉后禅。”黄庭坚的诗则说:“黄公垆下曾知味,定是逃禅入少林。”前面还有“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等句。在整个唐宋时期,知识者以“居士”自号者不胜枚举。逃禅后来在明清之际发展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风潮,大批文人士大夫在动荡中躲避到了山林寺院。对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学界已多有阐发,但我以为它的最根本的文化动向就是促进了中古以后的文化大融合。其实许多文人士大夫逃禅,并不是真正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而是追求身心的解放与自由。儒家士子把儒学带进了佛教,道家把逍遥带入了禅宗,禅僧们则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诗性气质并学会了写诗。最近读《憨山老人梦游集》,发现这位明代高僧不仅精通儒道,而且诗写得也好。这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可喜成果。三十多年前,李泽厚先生就把“庄禅”并称,可谓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