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读《桃花扇》之《哀江南》

(2024-10-19 18:13:19)
标签:

杂谈

起朱楼 宴宾客 楼塌了

——读《桃花扇》之《哀江南》

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剧末套曲《哀江南》,最后一支曲子直抒胸臆,概括南明兴亡原因,抒发亡国之恨。它以突兀的的笔法引发了读者的沉思: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邃的作品,人们在对剧情的理解中存在诸多误解。作为孔子的第六十四嫡代孙,孔尚任有着远为深广的文化情怀,他的浩茫心事远非一般的世俗文人可比。但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时局中,他不得不使用了许多曲情、曲笔完成了一部文化的曲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经典。

对《桃花扇》最大的误读莫过于对侯李爱情的理解。在侯方域、李香君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多年来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侯李之间有爱情而且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其实侯李之间并不存在爱情。这是因为,在那个南明社稷大厦将倾的历史危局中,侯、李其实并无真正的闲情逸致,他们之间真正的激情是政治认同。因为侯方域是复社后期的骨干人物,他的政治报复尽人皆知;而李香君虽然出身青楼但却十分关心国是,在秦淮八艳中也超凡脱俗的一位名妓。从本质上说侯李两人仅仅是狎客与娼妓的关系。侯方域在苦闷与春情难解之余经杨龙友介绍而结识并梳拢了李香君,梳拢是封建青楼生活畸形的产物李香君们就是这种畸形产物下的牺牲品这样的娼家梳拢不等于婚姻。没有婚约的梳拢归根结底不是爱情婚姻的合法形式。所以,谈论侯李之间的爱情只能是今日读者的一厢情愿,

其次,《桃花扇》的基本人物没有体现历史的进步精神。传奇本《桃花扇》里时而会出现身份特殊的两个人物——张道士和老赞礼前者总结兴亡之案后者细参离合之场。他们是作者设定的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相互对称的两个人物。两者身份相同都是道士。在侯李出家之前两人作为戏中人都对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老赞礼说一本《桃花扇》惹得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而细读《桃花扇》后就会发现张道士也是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闰二十出·闲话》一出场便一顿痛哭哭亡国、哭先帝、哭忠臣、哭自身;老赞礼《第四十出·入道》怒斥侯李看不透欲念的束缚;张道士《第四十出·入道》喝断侯李欲念。从这几出情节可以见出,侯李二人在历史抉择的重大关头,被两个道士施加了重要影响,他们并没有与东林复社同仁取同一步调,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入道”,但本质上却是不反抗的顺从。中国的道教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让人恭维的。而作者孔尚任作为儒家的正宗传人,他给了侯、李这样的结局,似乎在表达一种曲笔反讽,如此沉沦的儒林士子还有什么希望。

《桃花扇》的最后,又引入了敬亭、苏昆生两位清客,他们行走江湖,但异常看重信义节操。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为社稷苍生计而不避艰难困苦,忠于信托,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觅踪传书。柳敬亭颇有义士荆轲之遗响,苏昆生亦具重然诺、秉信义的君子之风。最后的《续四十出·余韵》借苏昆生之口唱出了这激昂慷慨的《哀江南》,事实上给整个剧情造成了巨大的反转,由表层的爱情故事转我内在的兴亡之叹。我感觉作者直到最后才我们点出了他最想说的心里话,特别是最后一节〔离亭宴带歇指煞〕,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让人畅快淋漓。三个眼看他,既有对末世王朝的诅咒,也有对儒林沉沦的失望,他们在历史转捩的关键时刻什么也做不了,都活成了犬儒。细品《桃花扇》,感觉我们的文学史教科书基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长篇大论不知所云。谈爱情很有趣,但基本都的无稽之谈。我以为,《桃花扇》应该可以作为曲史来读。它曲折地揭示了太多的文化沉沦,它也委婉地点明了历史的兴亡之道,可为后来的知识者、统治者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