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的最高纲要——《心经》
(2024-07-01 11:29:28)
标签:
杂谈 |
大乘般若的最高纲要
——《心经》
《般若波羅蜜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b)若(r)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du)、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guà同掛)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心经》的要义包括:
1. 诸法皆空:《心经》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明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2. 解脱苦难:《心经》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到诸法皆空的真相,从而摆脱对物质和现象的执着,达到解脱苦难、涅槃寂静的境界。
3.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即通过般若智慧,人们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4. 心无挂碍:《心经》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一切法都是由心所生。只有当内心无挂碍,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才能真正领悟到诸法皆空的道理。
5. 究竟涅槃: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解脱一切烦恼和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通过修习《心经》,人们可以逐步走向究竟涅槃的境界。
《心经》是大乘《般若经》的纲要,短短260个字把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表述出来了。佛说万物是“和合而生”,“缘起性空”,这几百个字正是在解释这个“空”。经中说“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只要我们之所以在“苦海”里,常常感到“烦恼”最根本的原因正是这个。我们时常被表面的事物困扰住,我们执于事物的“表象”,无法深入理解事物的成住坏空,从而导致了种种困惑和烦恼,实际上就是自找麻烦。如能理解这个“空”,做到“空无所空”,那么内心常保“清净”自然获得“舒心”,离苦得乐。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正是对这个空观的发挥,理解了这个“空”,也就懂得了“放下”,其实佛教修行的根本之点就是教人放下。放下之后就通禅了。六组慧能的开悟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之所以得到五祖青睐,也正是因为他直抵了佛性之本,是彻底的空。
《红楼梦》的“好了歌”所传达的也是这样一种“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儿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顿悟的第一人,女儿英莲(后香菱)被拐,后葫芦庙的火灾蔓延,房屋被烧成了瓦砾场,又遭庄田连年不收,变卖农田寄宿岳父家惨遭冷眼。正是在这种窘境中,他听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便放下了红尘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