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024-02-24 20:00:33)
标签:
杂谈 |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这个题目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临终前给他的至友夏丐尊写了一封遗书:
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弘一法师的偈语。字面意思是:在开满花的枝头,春意盎然;在天空正中央,一轮明月正高高挂着。言下之意是:只要人生充实,就可以像花枝一样承载春意,只要内心豁达,就可以像天空一样高挂明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出自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平淡如水,就是保持常态,这样才能持久,反之,过于热乎、亲密,反而难以持久,所以,庄子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弘一法师交友,不管是跟丰子恺,还是夏丐尊,都是朴实无华,平淡如水,因而保持着一辈子友谊。法师死后,他的朋友们仍对其念念不忘,且赞不绝口。人的一生,不必多么热闹,朋友更不必多,几个知心真朋友便足够了。李叔同与夏丏尊曾经共事多年,彼此惺惺相惜,李叔同的出家也是受到了夏丏尊的一定影响,相交三十多年,莫逆之交不过如此。我说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了这样的友人呢?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中的“执象”,出自《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执大象”就是拥有“大道”,或者说掌握了天地间的规律。因此,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只要你我都能保持着心中对大道的追求,那么即便相隔千里,也感觉近在咫尺。这里化用了《道德经》中的“执大象,天下往”,只有抓住人生的“道”,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看李叔同的一生,正是在不断追求和矫正自身的“道”,在磨难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问我要去哪呢?前路广阔,我也不能说清。为什么?只要像花枝在春天开满枝头,明月高悬夜空一样就好了,这种宁静,或许就是我要前往的地方,我会一直在这儿,人生许多事,不必说清,许多遗憾,不必伤感。就算此时的弘一法师已经不久于人世,还是非常旷达地宽慰朋友,不必思念我,想我时看花看月,我何处不在呢?这首诗偈中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便是顺其自然,守住本心,经历一切悲欢,放下执着,才是人生至境。,意思是说如果问我要去哪里,我只感觉所去之处广阔无边,不知道怎么说。也就是,前路广阔,我无法言说到底要去哪里。
那么,是不是弘一法师就真的不说呢?
也不是,其实最后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就做了交代:在开满花的枝头,我会像春意一般盎然;在天空正中央,我会像明月一样高挂。也就是,只要我将无我,那么处处都是我!当然,这里也有宽慰友人夏丐尊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一生,过得充实、圆满,因此,不必为我的离去感到伤感,如果想见我,低头看花,抬头看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处,都是我。
总之,弘一法师的临终偈语,展现了他的豁达、率性和慈悲,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宽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展现了法师的豁达和充实,以及离去时的坦然和平静。这样的法师,确实是有德高僧,令人肃然起敬。夏丐尊对弘一法师这样评价: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当一个人一生经历了鼎盛的繁华缤纷,又选择了极致的清苦,他在人生的终点前,会留下怎样的忠告呢?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在人生的终点,他不仅仅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耐人寻味的字,其实还留下了一首诗偈,堪称人生至境。李叔同的一生绝不仅仅只有人们熟悉的一首《送别》,他的前半生是名利场上的风流才子,弹钢琴、演戏剧,参加社会活动,却在39岁时毅然出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他在自我锤炼中走向人生的终点,在信中他用短短三十二个字汇聚了他一生的感悟。
正月十五月挂高空,忽忆弘一法师的这首偈,乃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的独照之象,天上的月也是我们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比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还有什么永恒之美呢?如此看来,弘一法师真正得到了生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