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原创的六大范畴

(2024-01-03 05:26:58)
标签:

杂谈

庄子原创的六大范畴

学术是一种知识生产,其所产出的知识成果则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为标志,这些语言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并最终在人类思想史上留存下来。然而真正的原创性成果何其难也!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鹦鹉学舌或翻炒冷饭,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作为立法者成为后人的学步仪轨。庄子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天才。他所原创的六个伟大范畴已经成为后世人文社会哲学领域的最高范畴,且无可替代。下面逐一论列以见其思想的光芒。

一、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目前对宇宙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即它是一个关于时空的范畴。“宇宙”这个词初见于《庄子齐物论》的“旁日月,挟宇宙”,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同日月并明,怀藏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是非淆乱置之不问,将世俗的尊卑贵贱视为平等。这个词的伟大之处在于,观察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要有一种眼界、境界,一种气度、气象,一种广度、高度。所以,今天的人们只有在讨论最高层级的问题时才能使用它。这在那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堪称石破天惊之语。它是一个人观察世界的视野、眼界、心胸、气度的最高体现。

二、造化

语出《庄子大宗师》:“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造化即创造化育之意,意谓世间万物,不过同是造化所锻造之物,同出于大匠之手,同具有造化之用,根本上本没什么不同、皆是道之化现,皆寓于天地无尽之广大中。“造化”和“宇宙”的概念有联系亦有区别,宇宙是总体格局,造化是创生过程;宇宙是寂静深邃,造化是生生不息;宇宙是“地势坤”,造化是“天行健”;宇宙趋于完成,创生是其中环环无尽的过程……。而这个造化的过程正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大千世界奇妙的运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瑰丽。大自然的玄妙幽深之处舍此再无其他语言可达。

三、众生

语出《庄子德充符》,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能自正性命,才能引导众生。如同佛家的自渡与渡人,由哪入手仅仅是路径、角度、适合之人的不同——智者可先自渡,仁者可先渡人;自渡后自能渡人,渡人亦可成自渡。庄子选择的是前者。芸芸众生,已经成为对于普罗大众的最通用的称谓。这个词的内在智慧被佛家借用并做了充分的发挥。按照禅宗的观念,“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一个伟大宗教进行思想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它的立教的根本。佛教在东土得到长足发展,而在其源头印度却几乎近于消亡,不能不说庄子帮了大忙,所以才有“庄禅”并称之说。

四、江湖

语出《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本意是,两条暴露在地面上的鱼儿,互相吐泡沫呵湿气湿润对方,与其这样辛苦,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而彼此忘记对方。他念念不忘的,不过仍是逍遥,仍是自在。这里的“江湖”,也可以理解为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它是一个自由无碍的空间,无拘无束的场域。不过,“江湖”如今已被用来指代人心叵测、复杂纠葛的世间暗角,一个险恶的角斗场,虽然背离了庄子的原意,也在情理之中。江湖不是社会又是什么?这相悖与合理,凸显出庄子内心的悲寂——人间是人的江湖,可是水是那样的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五、游戏

《庄子》书中并没有“游戏”二字词,但是“游”字在庄子书中出现频繁,《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主张“神游无端”,神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看来,“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玩”,而是生命存在的形上范畴。如果强为之解,可能与“游戏人生”更为接近。因为庄子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他对存在的荒谬性有着更敏感和更深切的体验。既然世界是荒谬的,我们就不能对它一本正经,而要跟它玩而戏。庄子所要解决的也是人的自由问题,他有时把自由称为“彷徨”,有时称为“逍遥”,但更多的时候则称之为“游”,特别是“心游”和“神游”。“游心于物之初”、“游乎尘垢之外”、“游心乎德之和”、“游乎天地之一气”、“游无何有之乡”。用游戏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六、天籁

《齐物论》开头,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何谓人籁?无非人心发之于口的是非纷扰;何谓地籁?庄子用刮风时大地上的万窍怒号与风停后众窍回复寂静为比喻,认为这种大动大静看似逼近天地造实则仍非天籁;所谓天籁则是风吹万窍而声响各异,它是自然之至音。随顺于风来则起、风停则息的自然之道,即所谓“大音希声”。由此生发开去,就有了“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一系列的归真返朴之道。这些主张深刻地体现了老子的“无为”精神:反对一切文明化的作为。这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更其振聋发聩,因为我们正在走上一条过度作为的不归路。就现代学术而言,“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正在成为“学问”的标志,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起来成为学者们的看家本领。就音乐而言,则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只有口唇发出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