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人的干谒之路

(2023-12-29 05:21:16)
标签:

杂谈

古代文人的干谒之路

翻开中国文学史,一道刺目的风景就是那些大诗人们终生奔波在路上,栉风沐雨,风雪夜归。“干谒[gn yè]”这个词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地位高的人],或称“求请”。《北史郦道元传》:“﹝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多为人所笑弄。”《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统曰:“若便将出,似乎专藉荐书来干谒矣。”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欧阳修《论举馆阁札子》:“士子奔竞者多,至有偷窃他人文字干谒权贵,以求荐举。” 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虽属大僚通家,而未尝有所干谒。” 侯方域《贾生传》:“闲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馀。”这种干谒行为在历史上大约是不绝如缕,代不乏人。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文人干谒发生在刘勰身上。据《梁书刘勰传》:“初,勰思撰《文心雕龙》五十篇,……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一个大理论家向一个大诗人求请,“状若货鬻者”,这个样子,想想都让人心酸。好在沈约也不是外行,他虽为高官大佬,但是创作与理论俱佳,他的诗歌声律理论及永明体诗影响深远。所以请他首肯还不算难堪。但是后来的干谒者就没那么自然了。钱穆先生曾说:“干谒之风唐人最盛,至宋犹存。”一部唐诗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干谒史。那些光耀千古的大诗人,在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部低三下四的屈辱史。因此才有前述杜甫的“独耻事干谒”之说。也正是因此,在唐诗里的颂扬、赞美、吹捧、阿谀之声不绝于耳,即使伟大诗人也未能免俗。大唐盛世让最清高的一批文人低下了高贵的头,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精神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公元747年,杜甫参加制举铩羽而归,写了《赠送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参加制举失败,对杜甫的打击很大,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不停地干谒权贵。公元748杜甫给左丞韦济写了三首诗干谒诗,分别是《赠韦左丞丈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杜甫还给比部萧郎中写一首《赠比部萧郎中十兄》。公元750年,杜甫还认识了翰林学士张垍,他是张说的二儿子,同时也是驸马,杜甫写了一首干谒诗《赠翰林张四学士》。公元754年,当年春天,杜甫将家人从洛阳带到长安,因生活贫困,又搬家至奉先。杜甫这一年写下了大量的干谒诗,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赠陈二补阙》等,同时陪达官贵人游玩写诗,来维持生计。其他诗人在这方面也是不遑多让。公元733年,诗人孟浩然虽已过中年却无缘仕途。于是他给旧友张九龄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段描写八月洞庭美景,可谓气势恢宏;后段则以欲渡无舟楫,处盛世却入仕效命天下而羞愧,祈盼得到推荐。《集异志》载:为了能中举为官,王维通过岐王李范拜访唐玄宗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并献上自己“旧诗清越”的诗作十篇。玉真原以为这些诗作是古人佳作,见到自己的偶像后,她惊喜道:“皆我素所诵习者。”因而王维于公元721年刚弱冠时即中“解头”。公元725年前后,王维曾以《上张令公》献诗给丞相张说,未果;十年后,王维又献给官至始兴县伯的张九龄《献始兴公》,诗中以“大君子”称张、以“为苍生”为自己的理想、以“贱子”自称,可见其求官之迫切,后得任右拾遗。李白虽有“斗酒诗百篇”的才情,但因出身商贾而无法科举入仕,只好走上漫漫干谒之路。他曾多次谒见安州长史李京之、裴宽、张说之子驸马都尉张咱,还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题、邠州司马李粲、安州都督马正会、秘书监贺知章等等,可谓“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公元734年,李白在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与韩荆州书》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明显放低了身段。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曾是一首干谒诗。据唐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居易年少时进京应举,献诗干谒顾况。顾况见卷首署名笑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翻阅诗卷首篇即是此诗,顾况一读之下大为赞叹,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于是四处称道白居易使他声名大振。公元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苏轼写了《上梅直讲书》,把梅尧臣比作孔子;苏辙写了《上枢密韩太尉书》,谓韩琦“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捧得梅、韩二人都不好意思了。大才苏轼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中国古代的干谒之风源远流长,究其根本原因大略有三:一是社会风气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这是一个人的价值归宿;二是选官制度的荐举优先,这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三是文学艺术的地位低下,文人从来没有赢得过真正的社会尊重,到了元代沦落至九儒十丐只是一个逻辑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