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青白眼的故事
(2023-09-28 05:17:03)
标签:
杂谈 |
阮籍青白眼的故事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 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这段文字的大意是,阮籍善为青白眼,见到他讨厌的鄙俗之士,常以白眼对他。阮籍母亲去世庸俗的嵇喜前来吊丧,阮籍竟对他“翻白眼”,以示轻视;后来嵇康携酒前去拜访,阮籍非常高兴,用“青眼”对他。于是人们就用“青白眼”来表示对人的尊敬或轻视,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李山甫》一书中这样描绘李山甫:“落魄有不羁才,须髯如戰,能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侠。”《汉语大词典》:“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此谓之“青白眼”。“青白眼”说的就是阮籍故事,作为“竹林七贤”之首,他落拓不羁,不拘礼法,我行我素,常以青白眼来表达他的好恶迎拒之意。嵇喜、嵇康兄弟吊丧就遭遇了他的不同待遇。这是魏晋时代特有的身体语言。
一般而言,我们正视他人时,眼球居中,见到的主要是黑眼珠,“青眼”理当可以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尊重;而眼睛斜视时,见到的主要是眼白,“白眼”给人的感觉只是轻视或憎恶。用“青眼”“白眼”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非常形象其意不言自明。中国古代讲究“眼”为点睛传神之处,故“青眼”一词在诗词中被广为发挥。宋代黄庭坚《登快阁》诗云:“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元代耶律楚材《蒲华城梦万松老人》诗有“华亭髣髴旧时舟,又见吾师钓直钩。只道梦中重作梦,不知愁底更添愁。曾参活句垂青眼,未得生侯已白头。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之句。他借“青眼”来表示自己受到的重视,这里又有了“垂青”一词,这个“垂”字常常用作敬辞,表示上对下的一种行为,用“垂青眼”也就理所当然了,故“垂青眼”简作“垂青”。清代李渔在《玉搔头·缔盟》中有“多蒙令爱垂青,已把终身相许”之句,这里的“垂青”已经由上下之间的赏识转用于男女之间的青睐了,黄庭坚有《寄黄从善》诗:“故人千里隔谈经,想见牛刀刃发硎。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青。凫飞叶县郎官宰,虹贯江南处士星。天子文思求逆耳,吾宗一为试雷霆。其中“未春杨柳眼先青”尤为传神,谓早春杨柳含苞欲放已能像少女一样秋波暗送青眼媚人了。元代杜本《中秋寄高混朴》诗云:“去年见月转添愁,满地于戈未肯休。动有万人涂草莽,岂论斗米换衾裯。今宵相对还青眼,后夜相逢又白头。尤恨故人难会合,若为把酒独登楼。”宋代何梦桂《和张按察秋山二首赋孤山》:“钱塘日夜水东流,回首孤山绿尚稠。千载老仙随鹤去,百年此地少人游。相逢柳色还青眼,说着梅花总白头。身后閒名推不去,当年误识薛杭州。”这样一来“青眼”又与“白头”相对,成为年少青葱的代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