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读卢梭《忏悔录》
(2023-09-27 14:15:30)
标签:
杂谈 |
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读卢梭《忏悔录》
标题是卢梭另一本书的名字,它是卢梭晚年所写,可以看作是《忏悔录》的续篇,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生文字的总概括。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大书,读《忏悔录》可以看到一个坦率、真实的卢梭,他即有天才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的说来,可算是人尖子,但依我看,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多么纯洁,总不免窝藏着某些可憎的恶念。”卢梭天资极高,最让人敬佩的是卢梭的不媚权贵:卢梭的剧本《乡村巫师》大获成功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非常喜欢,要见卢梭,并极有可能要赏给卢梭年金。这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而卢梭却称身体不适而离开了巴黎没有去觐见国王。卢梭是这样写的;“我失去了可说是送上门来的年金,但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带上的枷锁。否则,我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那日后还怎么侈谈独立和淡泊呢?拿了这份年金那就只好专事奉迎,或缄口不言了。”正是由于他保有了一份独立的人格,从而能够坦诚地面对一个赤裸裸的自我:末日审判的号角想吹就吹吧。我将手拿着此书,站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将大声宣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与恶。我既没有隐瞒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万一有些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会把自以为如此的事当成真事写了,但绝没有把明知假的写成真的。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所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卢梭《忏悔录》的写作,最初的动因是为《爱弥儿》的出版辩护。他的《爱弥儿》一出版,立即遭到查禁,受到官方、教会和索尔邦神学院的围攻,书被焚毁,巴黎高等法院下达逮捕令,缉拿这个“试图颠覆社会秩序”的日内瓦人。卢梭一得到消息便连夜出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他说,他写这部《忏悔录》的目的,是使人们准确了解他“这一生在种种不同的境遇中的内心感情”。卢梭的生平行状中最惹眼的是他的风流史。他强烈的追求爱情,但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陪伴卢梭最久的戴莱丝是卢梭最忠诚的伴侣,给卢梭生下了五个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婴堂),在和卢梭相伴25年之后终于和卢梭结婚了,但事实上卢梭一生都没有爱过她。从戴莱丝身上卢梭无法得到爱情,于是去想象之中寻找,直到他遇到乌德托夫人,他才有了第一次的爱情。比卢梭大12岁的华伦夫人是卢梭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性。她同时扮演了妈妈、姐姐以及情人的角色。卢梭说华伦夫人“始终相信,没有任何力量比“占有”更能使一个男人依恋一个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们更紧紧地依恋她”。20岁的卢梭开始受到了各种妇女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使华伦夫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就献身自荐,利用了性来作为手段使卢梭对自己更加的依恋。卢梭的爱情经常是三角恋的形式,他所喜欢的人都是有丈夫的已婚妇女,或者是有丈夫、有情人的已婚妇女。卢梭对这种三角的恋爱非常适应。卢梭、阿奈和华伦夫人是一个三角,卢梭和乌德托夫人、圣朗拜尔是另外一个三角。按照卢梭的说法,他们之间相处的非常和谐,谁都不能缺少。卢梭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是绝对不是“圣人”。人们敬仰他是因为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而不是因为他道德高贵。在这方面,他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
《忏悔录》的写作重点,是使人们准确地了解他“这一生在种种不同的境遇中的内心感情”,即“心灵的历史”。 将他的羞耻与无耻、罪恶与卑劣、悔恨与快乐一一袒露;他以前无古人、未来也可能再无来者的坦诚,将自己的懦弱和荒唐、独立和不羁忠实记述。回忆出细节是多么艰难,将自己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向世人坦诚公布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确确实实的以“深入心底,袒露心扉”的自省和坦率,将内心赤裸裸地公之于众,不加掩饰。《忏悔录》的伟大意义早已超越了其本身所叙事实的表面之处,而更多地指向作家在论述这些事实时所抱的自省态度——情感、心灵的自省。总之,《忏悔录》是对卢梭心路历程和记忆中的人生历程的忠实记述,也让读者更加理解了他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它是一部“心灵的历史”,也是一部“思想的历史”。 它是卢梭独立不羁、清高自守的精神和人生而平等、回归自然的思想的忠实体现。法国评论家圣勃夫对《忏悔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对我们——不论理智要向我们说什么——对一切秉承了他的诗人气质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对青春的描写,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给我们带来的遐想,他作为第一个为我们的语言创造了对遐想的表达方法,而不爱上让—雅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