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王昭君及其他——昭君心理再分析
(2023-09-06 05:29:33)
标签:
杂谈 |
想起了王昭君及其他
——昭君心理再分析
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则更为人们所称道。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两首诗被认为是对昭君出塞事件的最好的解读,开头四句描绘了昭君泪湿鬓发、顾影徘徊而不忍遽离汉宫的复杂心理,以及汉元帝神魂颠倒、不能自制已的情状,接着“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四句,被认为是王安石为毛延寿翻案。据《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这种说法向来为世人所接受,但王安石一反这种说法,认为并不是他有意将昭君画丑,而是他没能力画出昭君的“意态”。这个看似公允深刻的见解,其实并没有说到点子上,而且回避问题背后真正的实质。因为汉元帝召幸宫女是否依靠画工图影,只是一个市井传说并无正史记载,而当时的绘画技艺也无法传递一个人的真实颜值,反而是清朝皇帝的“翻牌子”更为切实可行。而真正的问题是,所谓“后宫佳丽三千”,其实都是皇帝的性奴候选人,他是不可能尽数召幸的。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云:“妃嫔塍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里说的是秦宫,但汉宫何尝不是如此?“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是一个多么绝望的现实!那么多年轻美丽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深宫中枯萎凋谢了。元稹的《行宫》这样描写她们的命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这样的历史境况中,要说王昭君还要对汉元帝依依不舍那就是痴人说梦!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国不爱我,奈何爱国?”对于那些可怜的宫女而言,逃离深宫高墙,飞向大漠荒原,即使以命相搏,也是值得的。而到了匈奴的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也就是匈奴皇后,使她的生命大放异彩。
因此,我猜想,当王昭君终于可以离开汉宫的那一刻,她应该是充满了胜利大逃亡的喜悦,绝不可能还要忸怩作态,她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应该是:“老娘去也,不伺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