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的狡黠智慧——兼谈赵本山小品
(2022-12-07 13:58:06)
标签:
杂谈 |
东北文化的狡黠智慧
——兼谈赵本山小品
本山大叔以其东北小品为国人带来了几十年的欢笑,由于他的精湛的艺术创造力和喜剧表现力而被视为中国的卓别林,也使得小品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山小品作为一个艺术品牌是不可模仿也是不可超越的,很多人用装傻充楞咯吱观众来冒充小品其实是根本不通其道。那么,赵本山的艺术精髓究竟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东北文化中的机智与狡黠。小品作为一种微型话剧,它是语言的高度智慧的表达艺术,也是人生的高度浓缩的体验过程。
赵本山的小品源于东北文化,要理解他的小品需要理解东北文化。什么是东北文化?东北文化属于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基本上都是边鄙文化。边鄙文化的要义就是在边缘处对抗中心,如果不是为了对抗中心,就不需要自成一体的文化了。我们从未听说过有什么京城文化、长安文化,只有国家美学。在中国,真正能够称得上是边鄙文化的只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东北文化,以野性为标志;一个是岭南文化,以外向为标志。可惜那些文化学者们整天胡吹乱侃,却连文化的皮毛都没有摸到。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写过一本《大同书》,倡导“契约制”婚姻,估计会让那些正统文化大佬们气炸了肺,这个暂且不谈。东北文化是一个杂交的结果。历史上的东北是许多民族的生存之地,大批的关内移民“闯关东”来到这里,生存是第一位的,那些儒家道家的文化信条早被抛在脑后,“没文化”就是它的文化。在艰难的生存竞争中,造就了东北人开朗、健谈、喜闲扯、善忽悠的文化性格。忽悠的本质就是语言反讽,一棍子打着两拨人,让很多人找不着北。特别是在对抗官僚、对抗正统、对抗中心方面,东北人可谓轻车熟路。
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可以作为这种狡黠智慧的一个范本。小品的基本内容就是几个东北的丫头小子合谋,对代表“央视”的京城大佬毕福剑的一次忽悠,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戏弄与调侃,赵本山、小沈阳和毛毛使出浑身解数,矮化自己取悦老毕,他们争相表白自己“有一个姓毕的姥爷”,用艺术逻辑准确地演绎了生活逻辑,而生活逻辑本质上就是底层小人物面对困窘处境的逆袭。表面看来他们都够“自贱”了,但是在《不差钱》中频繁地出现对毕福剑“死亡”的诅咒,这种不动声色的宣泄补偿了小人物精神付出的巨大代价,使他们的心理达到了某种脆弱的平衡。他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护了小人物的尊严,这就是狡黠,这就是智慧。毕福剑作为央视节目代表的超级存在,对普通人的生存出路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这种超级存在进行周旋就是在边缘处对抗中心的必备能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狡黠才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智慧,只有这种智慧才能够与强力人物抗衡,使人有可能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存在。赵本山把狡黠变成了智慧,他如鱼得水,应对自如,在很多时候,他用种种令人叫绝的农民式的狡黠把强权玩弄于股掌之中,他让人们领略到了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智慧竟然如此令人着迷,他最大程度地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从未真正实现过的精神满足。这大约就是东北小品的真正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