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作为一种智慧——兼谈文学思维的否定性

(2022-11-23 13:05:12)
标签:

杂谈

文学作为一种智慧

——兼谈文学思维的否定性

若干年以来,文学理论领域陆续有学者主张,由目前的“文艺学”返回到“诗学”,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根本性意图,就是返回到原初状态去。原初并非仅仅指开端,原初就是原本、本原、本体,返回原初就是返回本体。诗学、诗化、诗性,作为人类精神原初状态的表征,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如同婴儿的啼声一样,它是人类情感沟通的通用符号。这大约也是亚里士多德写出《诗学》的本意吧,因为他显然没有研究今天意义上的诗歌。

作为一种诗学,文学表达的是人类的诗性境界,而诗性的境界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何谓智慧?智慧就是一种永无定论的东西,孔子、老子所讨论的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这正是智慧的本性。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智慧,而真正的问题总是无定论的。如果一旦有了定论,它就变成了科学,而科学总有一天会被证明为“不科学”,这正是西方“证伪理论”的精髓。所以,争论是必然的,不要把“论文”当成不可质疑的真理。智慧具有非实用性与非实证性、非真理性与无定论性的特点。因此,真正的文学悟性从不关心正确与否,而是关心精彩与否,,看其是否提供了新的言说方式和新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理解包含了如下一些特征:一是非科学性,科学技术的新概念对于人的生命阐释而言是无效的;二是非真理性,文学不是谈论真理的地方;三是非彼岸性,一切与人类的现实生存和生命理解无关的东西都不值得关注;四是非审美性,在生命的完整意义上是无所谓美丑之分的;五是非外在性,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心灵图景,它与所谓的世界性无关。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文学只有心灵图景,所以我们才说婴儿是最纯粹的诗人。可惜现代文论已经把简单的问题搞糊涂了,各种装腔作势的长篇大论让人不知所云。考虑到现在网络环境的垃圾化、学术尺度的时髦化以及青年学人的浮躁化,或许文学智慧是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