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光园:期待木珠夫妇案成为学术批评案例的典范

(2012-02-05 21:58:27)
标签:

杂谈

章光园:期待木珠夫妇案成为学术批评案例的典范[沈木珠张仲春夫妇诉讼案一审判决系列评论(之十五)]
时间:2012年2月4日 作者:章光园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又是岁末年初。在学术批评网上看到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关于沈木珠张仲春夫妇系列案的一审判决,其实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倒让我再次想起张仲春教授当年在电话中向我“兴师问罪”时说的话,他说他当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学的就是学术批评专业,言下之意你懂什么叫学术批评?当时在电话里,我根据案情曾委婉告之,他们胜诉的概率不大(案件当时已经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起诉)。张教授不以为然,问我为什么,我没有解释,即便解释,我知道对张教授而言,也肯定是徒劳的,与其引起无谓的争论,不如保持沉默为好。

后来我写了一篇《司法不应成为学术腐败者的护身符》的文章(网址: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9380&type=1008),算是间接对张教授的一个答复。

我没有见过沈教授与张教授,但通过对张教授言语的判断,这个案件能发酵到今天,估计张教授应该是主要的推动者。

说句公道话,沈案发展到今天,对沈教授与张教授的“伤害”也许最大,尤其是沈教授,据她说这些年整天“以泪洗面”。我还是那句话,相比于那些抄袭、剽窃者,沈、张二位教授的行为在当下的法学界也许算不了什么。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二位教授才如此较劲与较真。抛开案情本身,抛开是非与恩怨,从目前一审判决结果来看,我倒期望沈案能够成为学术批评案件的典范,对于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具有一定的标示意义。如果说这个花费了双方当事人大量心血马拉松式的案件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我想其最大的价值即在于此。

相较于案件过程的闹剧性质(我曾写文章说这是一场闹剧,见《轰轰烈烈的闹剧》一文,网址: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9297&type=1001),该系列案件的一审结果却带给我们一个可喜的收获,而这除了应归功于双方当事人的坚持与认真外,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的作为与操守也是值得肯定的。

还是期待二审的结果吧。

(章光园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2年2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