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明斌:学术批评与公民意识

(2011-02-21 21:40:13)
标签:

杂谈

姚明斌:学术批评与公民意识——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之际[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二十五)]
时间:2011年2月19日 作者:姚明斌(清华大学博士生)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学术批评向以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规范为基本预设和运作前提,但是,若仅仅将其视为某一个学术领域的学院式行为,则会大大限缩学术批评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无论是个人的学术批评行为,还是学术批评方面的规模化努力(学术批评网无疑是此中翘楚),近年来都难免遭受白眼甚至打压的经历。这从反面印证了学术批评在中国社会的观念结构中,尚未完全获得一种充分而有力的正当性基础。窃以为,如果我们承认公民社会是一个值得期许并可以期许的愿景,那么学术批评实乃公民意识的一种重要实践;或者说,认真并正确地对待学术批评,亦是践行公民精神的应有之义。

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无疑就是一种得以成为社会共识的规则意识。道德习惯也好,契约法律也罢,人世生活朝向有规则之治的路上,不仅仅需要各种各样的规则,更需要一个族群的成员对规则有一种信仰般的内心确认。学术共同体之必要,即在于可以通过学术专业化的技艺标准和价值共识,形成一个可以用于评判学术成果质量,检讨学术发展脉络,保护学术智识投入进而推动学术繁荣与智慧传承的规则体系。学术伦理,学术规范以及以之为依凭的学术批评,都是一种向往规则之治的愿景在学术场域的折射。反之,一旦学术批评在现实中频遭曲解、敌视乃至打压,只能说明其所生存的土壤本身尚缺乏一种尊重规则的观念共识。

很多时候,人们以公平之名批评不公平的待遇,其根源不在于批评者们向往公平,而是他们尚未从不公平的分配机制中获得好处。用姜文的话来说,他们支持的只是赢的一方,而不是对的一方。赢的一方,可能是基于权力而胜,但这种胜利是对抑或不对,尚需要置于规则的天平上作一番权衡。学术批评的重要性,便体现于其恪守一份共识性的标准,在学术场域运作一种更为具体的,理性的,而又可以充分展开论辩的权衡。现实的困境在于,赢的人凭借依之而赢的权力,可以进一步决定什么是对的。自主自觉,理性论辩的公民精神于此难以存继,所谓的规则也沦为权力的附庸乃至帮凶。在学术场域,这种困境表现为学术伦理、学术规范乃至学术批评所赖以依存的平台,难以提供一种相对独立而自由的运作空间,高校行政化无疑是其中最无法回避的一个病灶。

权力对学术的宰制,一般体现为对学术标准的宰制,一旦学术规则不是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公民以多元、理性、开放的论辩达致,学术批评能够不被曲解地正常展开显然是天方夜谭。更可怕的是,这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比如学生写作不遵守规范,往往是因为看到老师不遵守规范。而个己的经历告诉我,一旦老师能够带头垂范地奉学术规范为圭臬,恪守一份基于学术伦理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学生往往也会因而循之地形成学术规范意识,学术良心即是律动的脉搏。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些所谓的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批评,无非就是不要抄袭,多做些脚注,多列点参考文献;但是,只有真切地秉怀一颗学术共同体之公心的知识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刻意蕴——那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创造知识之智慧的尊重,转而更是对自己的尊重。无此尊重之心意,智慧无以承继而延续;无此尊重之观念,社会仍将汲汲于暴戾与诈欺,公民社会之梦想也永远只能是在梦里想一想。

转眼间,学术批评网迎来了它的十周岁生日。十年来,有风雨,亦有彩虹。玉圣老师及学术批评网数年来在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批评方面的启蒙教育,既让我心怀感恩,亦促使我在个己学术科研中始终能有所持守。学术批评网所致力的个案批评告诉我们,学术批评的价值需要通过个案展现和弘扬;但在另一个方向上,学术批评的功能和意义其实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精神的锻造以及公民社会的孕育有密切的关联。我相信,理性、多元、自由、宽容、独立、责任等彰显公民意识的关键词,将会在学术批评网接下来的征程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若此,学术批评网后面的路,将更值得我们期待。

2011.2.19于清华园

(感谢姚明斌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1年2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