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国光:学术批评网是良师益友
(2011-02-16 20:12:26)
标签:
杂谈 |
祝国光:学术批评网是良师益友[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二十一)]
时间:2011年2月15日 作者:祝国光(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学术批评网 李连达事件
看到学术批评网为庆祝成立10周年的征文启事,感到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以表达我对它的心意。因为,我从它那里得到不少帮助和启发。
我知道学术批评网比较晚,大约在两年前。因为,我住在国外,又是搞医学的,距离及专业都同它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和学术批评网结识真还有点偶然性或者说“传奇性”。2008年11月我在收集丹参资料时,发现浙江大学药学院李连达院士研究组的数篇文章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同文章中列举的近2200个实验数据,其丹参、丹酚酸B、葛根都相同(精确度达到小数点二位)。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实验数据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显然,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编造实验数据的学术造假行为。中国的学者居然把造假论文拿到国外发表,对国家的声誉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根据欧洲的常规程序,我给刊登这些文章的国外杂志社、中国科技部诚信办公室、教育部、工程院、卫生部及浙大领导写了信。令我吃惊的是浙大校长的回应,他竟然认为我的揭露败坏了浙大声誉!不仅撤销了我的“浙大药学院外聘教授”一职务,还与李连达院士互相呼应,在各种场合散布我的揭发行动“动机不纯”。一时间,黑云压城。在我的博客上每天都有人出来大骂,有的甚至扬言要打死我。弄得欧洲几位教授分别打电话,叫我最近千万别回国,有的甚至建议马上向警方报警……就在这困难时期,国内人民日报和中央纪检委的二位朋友给我发e-mail及电话,除了告诉我中央领导还是坚决支持学术打假的,同时转来国内一些学者支持我的文章,其中就有学术批评网刊登的文章——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文章。记得那天晚上,我一连把李教授的文章看了五遍。这时候,我才知道国内有个学术批评网。
通过阅读学术批评网的文章,我不仅找到了一些具体问题的答案(例如,对我“动机不纯”的指责,又如李连达院士说他的署名是别人背着他签的,因而没有责任),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批坚持科学诚信的学者群,他们面对各种冷遇、阻挠、围攻、谩骂、打击,正气凛然、无所畏惧,为祖国学术事业的纯洁,为学术共同体的尊严鼓与呼。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力量,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同时也使我了解到文科和理科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在学术不端方面还是有共同性的,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编造事实(数据)等等。因而,在反对学术不端中,文理科的学者完全能够携手战斗。
通过学术批评网,我还学到了比较专门、比较抽象的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学术共同体”的认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对杨玉圣教授提出的“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很是赞赏。但对“学术共同体”的定义、内涵、组成、角色、地位、作用等等都不甚了了。为此,我重点检索、研读了学术批评网首发或转载的50篇有关此问题的文章,很受启发。例如,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关于学术共同体的定义就让我豁然开朗。他说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他还提到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如今,我就把学术批评网看作重要的精神家园。每天下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该网有否新文章,把它作为了解国内学术界新动态新趋势的窗口。记得有两次上不去,弄得我那几天心神不定,放心不下,打国际长途询问国内朋友。可见,学术批评网已经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的一举一动、一兴一衰都牵动着我的心。
作为身在国外的一名普通医学研究者和从业者,我衷心希望看到祖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更祝愿学术批评网为维护学术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感谢祝国光博士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