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关于学术批评效能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1-02-10 10:26:32)
标签:
文化 |
王运涛:关于学术批评效能问题的若干思考[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十二)]
时间:2011年2月7日 作者:王运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
中国学界现在特别需要有学者开展学术批评,特别需要投身学术批评的学者。因此,对过去十年学术批评网的贡献应充分肯定,但又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批评效能不高问题的制约,其学术批评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标本兼治的学术批评模式至今仍在探索中。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现在迫切需要整合学界力量,进一步反思学术批评的效能问题。学术批评效能不高事出有因,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是当事人有恃无恐,多辩解而少自省。部分学人做学问“沉不下去”、“深不进去”,面对学术批评特别是网络学术批评,知道自己不会因为涉嫌学术不端而受单位处分,纵有内部处置也必轻描淡写,于是对反映的问题或随意回复如“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或回避问题甚至“踢皮球”踢给对方“你是什么动机”。现实中,确有一些单位把学术诚信建设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对学术诚信建设中的问题视而不见,避实就虚,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躲则躲。甚至在学术批评发生后,网络舆论一片哗然时,有关部门仍采取“家丑不可外扬”、“学术批评不算个事儿”的态度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以沉默是金来应对一切。学术批评网刊发的大量案例表明,当小学术团体泼水不进,特别是权力与私利联姻的时候,注定了学术批评效能不高。如近年来,某大学副校长、某学院院长等接连遭遇学术批评事件,网络上群情沸扬,联袂签名上书者一大串,单位里风平浪静,当事人涛声依旧乐逍遥。
二是学术批评多止步于点到为止,认真追究成本太高。通常来讲,学术诚信者都应该善于开展学术批评,但现状是学术研究者众,能学术批评者寡,学术批评过程中谋宏观、讲思路、讲原则的人多,能够抓住具体案例进行深刻剖析的少。大部分的学术批评多止步于就事论事、点到为止,稍微具体一些的学术批评就常常遭到疯狂反扑,有时候还可能迎来一连串的恶意诉讼。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批评就触及矛盾,一批评就遭遇困难,一批评就牵涉精力。现实中因为学人开展学术批评要么对其时间的耗用过多,要么对其精力占用过多,要么对其资金占用过多,于是多被视为是不可取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注解了学术批评的必要性。正因为一批评就触及矛盾,所以化解了矛盾就实现了突破;正因为一批评就牵涉精力,所以付出了精力研究才会深入;正因为一批评就遭遇困难,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所以才会创新。因此,开展学术批评是学者有责任心而非不务正业的表现,是有能力而不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三是学术评价机制错位,学术诚信评价是盲点。学术批评目前正处于虽然想解决但又苦于没有良方解决的窘境。众所周知,好的制度让坏人不敢做坏事,坏的制度让好人也想做坏事。如果没有好的学术评价机制正常运行,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压力、动力来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也就没有良好的氛围来发展中国的学术。而在有效评价机制缺席的情况下,学人就容易产生惰性。有人说,为什么再调皮的孩子,到了部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为什么再懒惰的工人到了外企就变得勤快了?环境不同、压力不同、动力不同使然。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最浅显的道理往往能击败一些貌似艰深的理论根据。目前来看,学术批评网的作用主要在强调和警示尚未发生的学术不端,而对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只能被动地、费时费力地、就事论事地去认定它,并试图去纠正或者改变一些东西。这就意味着许多时候不仅成本代价高昂而且往往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因对揭露出来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无法产生任何影响而更显示出学术批评的惨白无力,从而让更多的学人对学术批评望而却步。
当前学界不害怕学者开展学术批评,害怕更多的学者都做局外人。不可缺席的学术批评,不应该如此地软弱无力,毕竟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不能过度依赖某一两个网站开展学术批评,需要每一位学者都能参与或配合学术批评,对他人开展学术批评给予宽容、理解、支持和配合。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学术批评,从主观上有一个认识误区,学者就是要专注自己的领域,做出自己的成果,而不能手伸太长、事管太多,否则必然涉及到很多关系不好处理。如果说我们不从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出发,而只从如何处理好关系出发,那么中国学术的发展就将会继续被耽误。因此,广大学者应尽快走出误区,不能认为学术批评是杨玉圣等人的事却不是你的事,从而就可以置身事外;必须要视学术批评为分内之事,要勇于并善于开展学术批评,更不能明明白白地犯错误。否则,十年一觉杨君梦,赢得士林明镜名;学术批评遇瓶颈,效能不高其奈何?
(感谢王运涛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前一篇:陈志军:我与学术批评网
后一篇:姜 朋:规范学术行为的第三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