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关于高校师生与学术诚信建设问题的思考[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五
(2011-01-29 10:42:27)
标签:
文化 |
王运涛:关于高校师生与学术诚信建设问题的思考[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五)]
王运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客观来讲,构成学术共同体主体的是师生群体特别是高校师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人群也是高校师生,这就决定了高校师生应该是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高校师生的表现是学术诚信建设的关键。从解铃还需系铃人的角度来说,高校师生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无疑是中国学术诚信建设向好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弟子为师之道德文章鼓与呼者时常有之,师辈指陈弟子学问的批评文章极为鲜见。正是基于学术批评在学院教育中阙如的背景下,学术批评网陆续刊发的诸多针砭学术不端、揭发学术腐败的诸多文章,才无形中成为对青年学人学术规范的最早提醒,以及最专业的学术批评启蒙。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在学术批评网见惯了文人相轻、学者对骂,我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学术共同体的存在。
高校师生应当对学界的学术诚信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学院教育能够及时地给予青年学人规范的学术批评教育,高校教师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术诚信要求严格,当前已有的各项学术诚信机制能够执行得很好,中国学术界就不容易出问题,至少不会大面积地出现普遍性的问题。因为当一个学人不能严于律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高校师生通过正当的学术批评为净化学界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当杨玉圣先生的“学术批评网”十年磨一剑,在以学术批评促学术诚信建设的路上艰难跋涉的时候,许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却可能至今“霜刃未曾试”。《三字经》中有句名言:“教不严,师之惰”,明确指出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老师足够勤勉,学生足够爱真理,那么师生间的学术批评理应成为学术诚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学术评价的标准日益侧重科研成果的情况下,个别导师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导师在学生科研成果上署名是属于“周瑜打黄盖”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细究起来最多也是违规但不违法。以至于出现了博导在其博士生论文上署名发表,发现抄袭后却表示此前不知情的笑话。
实践证明,学术诚信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预防机制。探究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客观上由于我们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确实有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可以说绝大多数学人对此很反感,都不愿为此在心理上、精神上承担过多的压力和负担,但看到一些行为不自觉的人这样做了,又担心自己早晚要吃亏,就不得已而为之,被动而动,从而使这种不正之风不断滋生漫延,这是非常可怕的。但丁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导师和弟子都要有持续不断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有持续不断的“抗倒伏”能力,时刻告诫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管是导师还是弟子,都要立志做一个同行信赖的人,做一个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回顾一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学术诚信建设需要高校师生做到慎初。慎初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学术环境中,自觉增强自身“免疫力”,时刻坚守自己的学术规范底线,不迈出危险的第一步。万物发端必始于一,学术不端亦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虽是俗语,却饱含着丰富的劝诫警示之义,道出了慎初的必要。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不端一开始就很疯狂,有相当多的人起初对自己的要求是严的,只要出现“小过”时有人提醒,进一步的学术腐败完全可以避免。这时候,导师应尽好学术规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自己的弟子要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发现弟子有缺点、毛病,要及时指出,促其改正,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一个人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时是“一念之差”,但大多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最容易洞察这个“一念之差”、最容易发现了解这个过程的人,往往都是身边的老师和同行。正常情况下,当你的弟子、朋友出现不良的动态和言行时,应该及时地给他提个醒儿,并告诉他事态发展的严重性,这才是真正关心、爱护一个人的态度。
学术诚信建设需要高校师生做到慎独。对高校师生而言,学术诚信是一种习惯,自律也是一种习惯,所有学术不端都是从做违背学术规范的事情开始的。在市场大潮弥漫学界周遭的环境下,各种诱惑的进攻无孔不入,特别是置身学术评价机制远未健全的环境中,每一位学人都面临犯错误的风险和机会。学术志趣的堕落是最致命的堕落,学术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学人的学术信念一旦发生动摇,就会丧失学术规范上的警惕性和鉴别力,就很容易成为学术批评的对象。因此,筑牢学术诚信的心理防线,力戒追名逐利的学术不端,日益成为高校师生的必修课。大量案例表明,几乎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由于学人在名利的驱动下动摇了基本的学术信念造成的。对此,学术批评网有案可稽,高校师生当以案为鉴,坚定学术信念,筑牢学术诚信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师生慎独就是要经常审视一下自己的学术动机,看看有没有不健康的苗头;经常审视一下自己的学术志趣,看看有没有庸俗的追求;经常审视一下自己的学术行为,看看有没有越轨的地方,从而做到防微杜渐,始终保持思想的纯净、志趣的健康、行为的端正,做到洁身自好、诚信自守。
学术诚信建设需要高校教师率先垂范。但凡学界有所建树之人,都是学术诚信建设的示范者,其一言一行在青年学人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在青年学生眼中,专家学者特别是其导师几乎就是学术共同体的代表,如果他们做不到诚信自律,就会严重损害学术共同体的形象。因此,作为导师特别是博导等学界大牛们,更应立足学术诚信的底线,时刻严于律己,管住自己的“心”,去功利的贪心,戒侥幸的虚心,长批评的良心,扬弘学的善心,常怀一颗平常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凡是要求青年学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青年学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导师不能恪尽职守,好人主义盛行,情面意识过重,就会导致一门人等风气不正、不端盛行。现在有些导师连公开的批评都不敢或不愿意,自圆其说是害怕伤害弟子的自尊和积极性,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误区。作为导师,尽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谦虚,不能有任何的抹不开面子,不能有任何的不好意思。很多导师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我管住自己就行了,错误地认为现在风气不好,让自己为所有的弟子负责做不到。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更要看到,对学术诚信建设而言,导师尽没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一样,要求和不要求不一样,要求严格和不严格不一样。
做导师的,不仅要严格自律,洁身自好,率先垂范,还要抓好育人、带好队伍。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导师要敢于把自己置于众弟子的集体监督之下。即便是一个学术成果丰硕的学者,如果你抄了、窃了,也会让弟子们对你的人品、学品、业绩产生怀疑。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弟子,导师不能因为“家常不可外扬”的缘故而平时尽量不批评,更不能等到弟子犯错“路人皆知”的时候再出面出力把弟子保下来。须知,提醒和警示是最大的保护,保护弟子应该是保护弟子不犯错误,对犯错误的弟子也是有条件、有底线的保护。在学术不端行为公开发生之前,对违规的弟子要更多给予教育,更多的给机会;对学界公开发现的学术不端问题,对弟子就绝不再宽容,要敢于“兴师问罪”。一个导师只要敢抓,只要真抓,只要自律,在大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完全能够赢得自己一门规范的小气候。
做弟子的,要自觉接受监督,更要善于自设防火墙。首先要自觉接受监督,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要自觉地接受导师和同门的监督,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严于解剖自己,真诚接受批评,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想得到学术共同体的尊重和肯定,必须善于自设防火墙。毕竟学术批评已成为常态,任何人不要寄希望于不被发现而求安全;以清白应对批评,规范就不怕同行批评;淡泊之心是疫苗,有免疫力才能做清白人。有些人做导师的工作,让导师打招呼、动关系,违背原则给予特殊照顾,实质上是把导师置于不讲原则、不守规范的境地,是对导师学术品性的侮辱,是对导师人品人格的不尊重。在目前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关系和方式让导师费心伤神,打乱导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安排,增加了导师不必要的工作量,使导师不堪其烦、不负其累,难以集中精力做好正常工作,这是对导师的不尊重。如果你真正尊重导师,真正替导师着想和分忧,就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尊重导师的最好办法就是干出成绩、干好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师生的表现是当代中国学术诚信建设的关键。只要高校师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于学术共同体的净化功能,规范者不必怀疑,不端者切勿侥幸。有些不端问题暂时没有发现,不等于永远不会发现;有些不端行为暂时没查处,不等于永远不会查处;有些不端问题一次查不清楚,并不等于永远查不清楚;有些不端分子暂时没问题,不等于永远能逃脱惩罚。对高校师生来讲,不能因为社会上还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学术造假现象,就认为学界没有人是规范诚信的;不能因为有专家学者不端,就认为所有的专家学者都不端;不因现在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沉湎其中;不要因为还有人不端,自己也可以随波逐流,当然更不能逆潮流而动。不随波逐流就是说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坚持正确的学术立场,不会羡慕别人靠不端行为而获利,更不因对自己有利而为之,或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人云亦云、人为亦为。
(感谢王运涛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