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林教授的“第二次握手”
(2008-08-12 11:22:54)
标签:
杂谈 |
由于赵姓乃大姓,故叫“赵林”这个名字的人数以千/万计。这里所说的赵林,乃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林教授。
论资历和辈份,赵林教授是我当之无愧的学长:赵教授是恢复高考后的武大历史系“黄埔一期”——七七级的高材生,而不才乃山东师大历史系八一级的小老弟。当初我在北大历史学系读美国史研究生的时候,赵兄正在他的母校从曹绍濂、刘绪贻两位学界泰斗读美国史的研究生。因为刘老是我最尊重的学界前辈之一、而且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忘年交,所以赵林在很大程度上确乎是我的学长。
第一次见赵林,是1986年夏天在兰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年会上,迄今已经整整22年了。那次会议,我是主要的会务工作者,前后在兰州待了将近两周之久。赵林虽是与会的专家,但他并没有怎么开会,而是像大旅行家徐霞客一样,一个人借开会之名义而到宁夏旅游、逍遥去了。
可惜,这之后,再也无缘见到赵林兄。赵林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武大哲学系,一边工作,一边又读了博士学位,并成为武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授(现在已是资深中年教授了)。赵林带领的武大辩论队,曾屡屡荣获国际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赵教授也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武大的“名嘴教授”,并先后荣获武大首届十大名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等殊荣。流行于洛迦山美丽的武大校园的新民谣是:“大学四年不听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这期间,与赵林教授惟一的一次合作,是2002年关涉一场学术评奖的是非。是年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评奖,因涉嫌不公,赵林连同大名鼎鼎的邓晓芒教授、彭富春教授三人,实名撰文,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该文在学术批评网首发后,我又推荐给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博览群书》月刊公开发表,由此招致湖北省某些实权派学界领袖的讨伐,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自第一次见面后,22年来,第二次与赵林教授见面,是在不久前的2008年8月5日。此前差不多一个月,赵教授从武汉打来电话,谓其一个教学改革项目得来京开专家鉴定会,命我以专家的身份与会。我在受宠若惊之余,安有不应之理?
8月5日下午,鉴定会如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举行。原来这是赵林教授主持的一个“西方文化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鉴定会。我是倒数第二个发的言。
在当时的口头发言中,记得自己着重讲了以下六层意思:
第一,在大学里开设“西方文化概论”这样的通选课,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傻子的事业”。因为与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不同,开设这样的跨学科的通选课,往往很难讲好,而且也很难有成就感。但是,功成名就的赵林教授,十数载如一日,不舍不弃,兢兢业业,最终把该课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不能不令作为同行的我肃然起敬。
第二,更重要的是,赵林教授在兢兢业业授课的同时,还编写教材《西方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而且还办网站,撰写经验类的教学改革文章,此乃一立体性的学科建设的有益尝试。此种敬业精神,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三,《西方文化通论》作为教材,是迄今我所看到的高教社出版的印制最精美的一本教材。该书现已印行修订版(即第二版)。我希望并且相信这本书有广阔的发行前景,因此希望本书能不断地出版修订版,以后继续出第三版、第四版……,并最终成为赵林教授在大学教材方面的代表作。此外,我还建议本书去除目前的“思考题”部分;建议增加大事年表、英文参考书目、及时增补中文参考书目、增加索引。
第四,提交本次研讨会的《成果总结报告》,尚嫌粗糙,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乃至另起炉灶,从体系框架、观点申述、句法乃至标点符号、格式等,均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第五,为了进一步建树和扩大“西方文化系列”课程的品牌效应,建议建设、完善有国际独立域名的专业网站。
第六,建议通过主流媒体(如《光明日报》等),对“西方文化系列”的改革成果加以进一步的宣传和有效的推广。
就这样,在1986年第一次见面之后、时隔长达22年之久,2008年8月5日,我和赵林教授终于实现了“第二次握手”。为此,我一不做、二不休,还跟赵兄立了如下两个君子约定:
第一,待他下次来京时,请他到法大(昌平校区),义务为学子们做一“我看西方文化”的讲座(无酬金),让法大才子一睹“名嘴教授”的名师风采。
第二,在赵林教授方便的时候,请他到杭州师范大学,做一关于“西方宗教哲学”的专题学术讲座。
2008年8月8日
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