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五)

(2009-07-29 11:30:45)
标签:

文化

分类: 敦煌在路上

《敦煌》第五集《敦煌彩塑》看点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五)

 

“佛教初期,并没有佛陀的形象.一方面是因为佛陀本人反对偶像崇拜;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认为,非凡的佛陀不能以具体的人像来表现. 所以,信徒们用菩提树、宝座、法轮塔、舍利和佛足印等来象征佛的存在。关于佛像最初的起源,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是,多数观点认为佛陀像首先制作于犍陀罗. 在这里,我们试图去追寻历史的遗迹,看看是否有我们熟悉的身影.

于是,当这种佛教艺术沿着不算平坦的丝绸之路辗转来到敦煌之时,我们明显看到了外来文明在这里留下的深刻印记。

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五)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五)     

 

敦煌莫高窟我最喜欢的一尊彩塑是禅定佛。他嘴角的微笑,他的神情还有他的坐姿更令人难忘。在整个莫高窟里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风格,希腊的影响,中原的特征。一千多年来他慢慢的越来越中国化,中国人的审美记忆到底是什么?一千年前的中国人到底以什么为美?在那些泥土制成的塑像中,那些塑像身上的色彩、表情和动作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我们在这一集中讲述古代和当代两位艺术家的故事。 敦煌古代的塑匠们,正把一种外来文化消化到自己的文化肌体中,而这种非凡的创造性也推动了彩塑艺术的发展。千年之后,当工作人员在洞窟里临摹塑像之时,也许,耳边依旧会有叮叮哐哐的开凿声,时空交错之间,他们也许会遐想,千年前塑匠们的工作与生活。”

在看似没有生命的泥土里,我们会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他们的精神气质传递到这些泥土身上。泥土本身或许也是活的,要不然那些用泥土制成的塑像怎么那样的美丽动人,那样的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心动。这些伟大的作品,将时间凝固,彩塑艺术,将永久的传承。

这一集的创作经历了很多次的修改,在一次一次的修正中我们试图去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来解读中国艺术创作的一些秘密和一些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