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2008-05-22 00:08:19)
标签:

杂谈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终于又到了成都,每一次来到这里,都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悠闲和舒适,但这一次,一下机场就感觉到气氛的异样,在机场见到的最多的人有两类: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在同事们装车的那一刻,看见一个小女孩对着一个钟楼拍照片,抬头才发现,时间定格在5月20号,哀悼日的第二天,时间的下面,有一只熊猫。

成都,在此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车,行驶在路上,突然感到这个城市比往常安静了许多。气味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寂静。

广播里依然是各种赈灾的消息,几天来,我在北京的家里,除了感动,抹眼泪,总是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我能够做什么?我想很多的人,此刻都有这样的心理。最终选择了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技能为这次劫难留下我们这个团队所记录下的影像。这次来,我们有两个任务:拍摄几部有关灾后重建的高清纪录片;代表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来到灾区进行救助活动,并在当地选择和联络救助的对象和机构。

黑暗的夜里,马路边,终于看到一些帐篷,人们还是不敢住在家里。虽然下起了雨,大家依然挤在这里。此时跟生活在成都的表哥通了个电话,他也在一个草坪上和全家人呆着,等着后半夜再回家睡觉。他告诉我,据他的经验,后半夜可能就比较安全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但听朋友们说今天还有7级左右的余震。说句实话,我心里还真的不是太害怕,因为我不相信还会有更大的破坏降临在这个城市。刚到住处,本想吃点东西,汪哲告诉我,我们的拍摄对象正在一个地方开会。于是,迅速赶了过去。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是一个很凌乱的房间,电视机上的空瓶子告诉我们,地震还没有远离我们。他们是一群在地震中进行心理辅导的专家。我想,持续的记录他们在地震中的工作和生活,在灾难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一个招待所里,看到了他——中科院的心理学博士祝卓宏,这是他们的前线指挥部。

他正在电话里和朋友沟通心理辅导的事。突然告诉我们,又有余震了。我们还比较迟钝,他说,你们没感觉到吗?地板在上下颤。细细的感觉,真发现地板是在颤。于是我的脑袋开始有点晕。后来有心理学老师告诉我,这种现象有可能是一种幻觉。但大家还是很安定的该干嘛干嘛。突然有一种想法浮上心头,身在地震区的这些人们,开始淡定地面对灾难了。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照片上的这位是中国心理学界的老大——张侃。欲知他的经历与成就,可baidu。跟他的沟通,让我很兴奋,因为从他的观点里,我找到了我们要记录的方向。当我们面对灾难,在生命得以留存时,心灵的康复和成长将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在长达数天的灾难的报道中,很多的人们从悲伤中依然没有走出。许多的灾难经历者可能会面临数年甚至一生的心理创伤。

他告诉我,你们传媒界就是心理学中康复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命、安身还要安心。

在匆忙中,我们结束了交流,已是深夜。他告诉我们,来到灾区,工作一定要事先做一个心理辅导。要不然的话可能我们中的某些人会受不了刺激。造成心理伤害。我的一个朋友可能就是这样。他已经在这里近10天,他说他的一个同事,一个老外,每天吃早餐时,总是会哭一下,然后抹干眼泪去做报道。他还告诉我,他也曾在拍摄现场多次泪流满面。据说,在救灾前线许多解放军士兵和传媒记者,已经成为灾难中心灵创伤中的高危人群。咋办呀!

 

地震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是在5月21日的临晨拍下的成都街景,哀悼日的第三天到来了。大街上偶尔传来一些救护车的声音。似曾相识……

望着这座城市,心里涌起一股冲动,在我的床边,看到刚从采访者那里拿来的一份传单。上面写着,地震了,我们在一起。我想说,地震了,我们重新开始。

地震来了,总会过去。地震来了,我们学会了更多。地震来了,我们只会更有勇气。地震来了,我们更会相互珍惜。

地震来了,我们重新开始。

新的一天,我们从容面对。

 

                                                    5月20日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