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视故事 |
2002年底,《故宫》剧组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高清技术的使用者。将近二年半的时间里,对这一技术的整个流程趟了一下路,对高清技术的使用也有一些体会和想法。
《故宫》的高清技术应用,是一次创新、试验和传承。我们几乎全面使用了中国电视的最新技术,而我们的艺术创造结合我们使用的新技术都是在原有的技术上传承下来的。
这两年,大概不到600天的时间里,我们高清设备使用了650个工作日,同时最多五台摄像机在拍摄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笔财富,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笔财富。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电视技术开始接近于电影了,过去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一直处在一个低技术的状态。我从91年工作到现在,一直想用最新的技术来制作完成一个好片子,这也是我周围的一些专业创作人员的目标。因为我有时拿一些纪录片去国外评奖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技术指标是不够的。DV的流行和新闻类电视技术的普及,使得电视播出的大量画面和声音,品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DISCOVERY、美国国家地理、BBC,它们的制作经费可能超过我们十倍。但是这次《故宫》的制作,从画面品质到技术指标,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们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美国国家地理还有日本等几个国外电视台的资深导演来看过这个节目,他们也是这样评价的。高清技术提供后,我们不断地要将这个工程延续下去的一个目标,就是中国要有大量一流稳定的,达到国际水准的电视节目。
《故宫》拍摄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是,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仅仅靠我们传统的电视人才是无法很好的掌握的。一个全新生产系统的建立,生产模式的建立,在每个模式的环节中都要有非常专业的人才去执行,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品质。当高清摄影机出现后,我们要体现它接近电影的品质。从声音和画面质量上,所有的制作概念全部要逐渐融合曾经创作过电影、广告、MTV、动画片的那些技术人才。《故宫》的画面品质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因为在电影镜头、灯光和辅助器材上,在所有控制这些技术和辅助器材上,我启用了大量的做电影的人。在请来的电影人中,最有名的是拍过《十面埋伏》和《英雄》的赵小丁;还有号称在日本第一个使用高清摄像机的摄影师赤平勉,他在日本做摄影大概33年的时间。有这样一群人很成熟地控制高清技术,最后《故宫》呈现的画面结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故宫》中有一段画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用胶片拍下来的影像,1903年。是由一个美国人拍的,我们从美国国家图书博物馆复制过来了。这个已经将近102年的影像,没有剪辑,是原始的。中国使用电影技术后,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影像留存下来。刚开始主要是美国人或日本人或欧洲等一些电影机构纪录的。那些影像记录下来当时中国非常珍贵的东西。而当一种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它的使用者,像我们这样的导演在创作节目的时候是否也能给一百年后的人们留下一种难忘的影像。这不是我们导演或是摄影师单独能完成的,这需要技术的支持。而导演必须非常透彻地了解技术和器材本身的性能。高清电视技术,在整个中国的创作领域里,它的技术应用尚在一个试验的阶段。中央台和其它地方电视机构,在制作高清节目过程中,各环节上的技术人才和创作人才非常缺乏。这也加大了《故宫》制作的成本和周期。
用高清设备拍出很好看的效果需要大量的周期和成本。前期拍摄时,最初有很多技术环节和细节我不很了解。一个叫王敏的摄影师,他拒绝使用我们高清摄像机前面的镜头,要求租专门拍电影的镜头。这个成本刚开始我难以接受,但后来发现不这么做的话,我们的素材将来是没有价值的。索尼高清摄像机镜头有天然的技术缺陷,它会跑焦。拍出来的很多东西,放在家用电视上看是清晰的,但放在大屏幕,或者将来在数码影院里看,是虚的。于是我们不得不花比较大的代价,几乎所有重要的场景的拍摄都换成电影的配套镜头。
有一个延时画面我们拍了三天。一年当中,只有三天时间阳光可以投射到故宫这个牌匾上。每天只能拍一个镜头,大概八个小时,就是阳光划过整个太和殿需要6-8个小时。这个镜头最后可能呈现十几秒钟,但实际上拍了八个小时,这是高清技术带给我们的变化。当然从艺术创作上来说,我私下曾开玩笑,我们很多的导演包括我本人见的世面太少了,我们在十二集中大量地使用这种镜头招来很多观众的质疑。因为这样的镜头在我们从前的拍摄中是难得一见的。
《故宫》中的动画制作用了5种模式,全是高清制作。这5种模式包括现在MTV、广告、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技术。技术人员来自北京的“水晶石”和上海的“好莱坞”。上海的“好莱坞”据说是参加过《指环王》、《后天》、《精灵小老鼠》等一些大片的技术人员,所以这次我们的动画出来一些不错的视觉效果。这在高清的纪录片使用中可以说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总长度将近80分钟。周期是从创意开始将近1年半的时间。因为高清的制作是非常的缓慢的,有的镜头可能将近要花30-40天的时间。
大家看到的场景全不是我们凭空想像出来的,纪录片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真实。大家刚看到的这些场景,关于它的规模,人数历史上都有过详细的记载。我们现在用新的高清技术把它复原,这是技术上的一种尝试。这次和美国人合作,我们非常希望能创造出中国式审美的东西。这些绘画都是故宫的宫廷藏画,是明清时代的御用画家画的国画。我们把它拍成图片,然后进行高清电脑二维动画的制作,最后的效果我本人还是比较满意,但现在这种技术在我们纪录片创作界是有争议的。据制作人员说,这样的制作和3D动画的制作的难度是一样的,它的生成也是非常麻烦。
高清电视节目要达到电影、广告的品质,作为第一拨人使用的时候,要承受非常大的成本损耗。《故宫》的制作是我们的创新和试验,我们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走了很多弯路,给大家看的只是一些非常好看的画面,我们也有很多非常不成功的拍摄。在拍摄的头三个月,我们的大量镜头达不到这样的品质。后来我们制订了一个高清节目制作流程的技术指标,这个指标是请国内外电影界的一帮高手协助完成的。这个指标制定完后,我又请国内制作高清节目非常有经验的人士给我们参考、出主意。所以当节目正式大规模上马的时候,这个技术可以支持我们完成这样一件及格的作品。
这次在创作中的最大麻烦就是从前期到后期制作的所有设备都在试验当中。大概计算一下,整个的技术流程有5种模式。中央电视台的技术部门,苹果,索尼,松下,还有爱维德,这几家公司的设备我们都使用了。以前我们用大洋的多媒体一般数字生成的话,一个小时的节目我们输出就是一个小时。但像高清,一个小时的节目曾经输出了一个星期。等于说要做十个节目的话,就要有七十天的生成时间,这个当然也有操作人员原因。事实上,从每个环节上高清技术使用的熟练人才是十分缺乏的,包括前期的拍摄。
我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导演花三十天的时间制作一个节目,可能到第三十五天的时候这个节目的所有素材都丢失了,一切都要从头来。中央台据说耗资上千万购进的一个索尼公司的高清设备的合成机房,我在那里待了近五十天,天天都在使用它。最后发现它基本上跟我十年前使用的设备的功能差不多,高清最有魅力或者说最独特的功能没有开发出来的。索尼的这个机器有时会出毛病,维修来不及,最后我们只能靠一些传统的方法去制作。最新的一些技术我们没法使用,或者没有实现最好的效果。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新设备到了一线,头几年我们这些一线的导演和技术剪辑要不断地被机器去折磨。所以我想当一个新技术出来后,对相关人才进行适时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创作者对技术的认识,如何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如何实现它最好的效果,这个在技术上必须要培训。通过这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在尝试从创作的角度,自己摸索、整理出一套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流程。它将涵盖摄影机的使用、灯光的使用、声音的制作等等,直到后期的完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