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1)

(2006-01-05 15:12:51)
分类: 电视故事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1)

 

故宫的创作设想开始于2002年的8月,那个时候对于热衷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的我来说,能有机会用电视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故宫,还是一种梦想和奢望。在随后的一年中,我们与故宫的领导专家反复论证故宫拍摄的可能性以及初步的创意,其间与故宫博物院方方面面的领导和专家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心情也随着故宫的进展起起伏伏,欣喜和失落时常交织在一起。

 

2003年初,在新闻评论部梁建增主任和赵微副主任的参与策划和运作下事情的进展得以加快。2003年5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编委会上,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有关人员进行了《故宫》项目汇报之后,该节目被立项为全台重点项目。

  

2003年7月16日,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在故宫的淑芳斋就百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签订合作协议。那天我给自己也给这个节目定下了创作目标,就是使这部纪录片的品质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作出这种表态心里有些忐忑,但更多的还是坚定。

 

作为《故宫》的总导演,在2003年年底也是在对节目内容的前期策划中,我作出了如下思考: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创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原创,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在于新技术使用上的原创。创新是无止境的,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达到。这种思考最终体现在《故宫》的各个表现形式中:访谈、纪实内容的拍摄、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拍摄、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真实再现、三维计算机动画。在每种形式的运用中都要求有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节目的各个环节和元素中。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的灯光造型,一组镜头的剪辑,一个再现场景的设计,一集节目的结构方式、叙事手法等。

 

在创作中我们借鉴和学习了戏剧和电影的手法,有时候,模仿其它艺术门类的手法也是一种创新。开拓前人未走过的路,我们付出了勇气、智能和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