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冲刺,家长需注意孩子考试焦虑症的产生
(2011-03-10 09:29:57)
标签:
两会保障房妇女节房价备战中考考前冲刺考前辅导考前心理作业习惯 |
分类: 中考与中学 |
中高考冲刺,家长需注意孩子考试焦虑症的产生
文/席忠华
临近中高考,无论是从学校,从老师,还是从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紧张感。学校里边,要组织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一模,二模,三模,甚至到考前天天都模。有些一直没有目标的学生,也不得不被动地想一想对高考的期望。家庭里边,重视孩子中高考的家长,住宿生,有可能改为租房子陪读,走读生,离学校远的,也有可能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无论是走读生还是住宿生,家长还会在饮食方面和生活上加强对孩子的照顾和管理。这一切,都会制造一种声势,要中高考了,跟以前不一样了。
于是,有的孩子,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加压力,延长学习和复习时间,有的甚至开夜车。有的自己不努力,不着急的孩子,家长着急,家长给孩子找各种辅导老师或者辅导班,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等。
可殊不知,这样以来,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压力,如果孩子的承受能力低,或者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话,很有可能产生考试焦虑症。
前几天,就有家长咨询,孩子考试焦虑怎么办?孩子的焦虑程度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一般小考还可以,只要是大考,上了考场,手脚发凉,手心冒汗,脑子一片空白,本来会的题目,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是只要提到考试,就会出现类似症状。到了这种程度,就需要做一定的矫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压力过大,大于孩子的承受极限。压力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一是来自于家长的,比方说,家长的陪读,家长对孩子的过份关注,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我们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不努力学习,没有远大的目标,总是在孩子的耳边说:“孩子,只要你努力,考个一本是没有问题的。”“儿子,你考个二本就行,妈妈没有太高的期望。”“儿子,妈妈知道你是最棒的,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这是许多家长爱在孩子的面前说的鼓励孩子的话,殊不知,就是这些话语给孩子适加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孩子觉得自己离家长的要求很远,内心有些愧疚,只要一学习就想这个,只要一考试就想这个,久尔久之,就会引起考试焦虑。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很好的工作辞职不干,专门陪读,从初中到高中,全程陪读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关键是,有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看,为了你,妈妈牺牲了多少,工作放弃了,个人的爱好放弃了,生活也放弃了好多,你可一定要给妈妈争点气啊!这些语言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是非常大的压力。
有的家庭,为了孩子学习,不看电视,不娱乐,不外出,一句话,因为孩子学习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
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很正常,也是很应该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很敏感,我们的言行应以不增加孩子的压力为准则。
二是来自学校的。进入初三高三,学校里就是一片紧张的气氛。临近寒假,学校里又在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放假不能休息,要加劲学习,自主冲刺等等。
开学后,老师天天讲,学校里边还会有大型的动员活动,给学生加油助威。
学校的这些做法都很正常,也是非常好的,学生是需要不断地鼓劲,但是对于心理素质低的学生,或者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而家长期望高的学生来说,都是压力的来源。
第三来自同学。到了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在鼓足了劲学习,小测大测考试增多,每次考试结束,有的同学进步了,有的同学退步了,无论是进步和退步,这种竞争的气氛就是很大的压力。同学之间有关学习成绩的谈话和聊天,都有可能触动心理素质低的学生的神经。
第四是来自个人的压力。有的学生,后悔以前没有用功学习,考试临近,有些后悔和自责,于是可能会加班加点学习,开夜车,由于不适应或者是神经过于紧张,很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或者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有些平时就很用功的学生,认为自己如果再努力些,就会考出更好的成绩,于是比平时更加努力和用功,结果引起身心的一系列的反应。
有的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不高,但给自己定的目标很大,于是,努力刻苦学习,同时又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于是,学习时想考试,考试时想考试结果不如意该如何办?等等。
有些对自己认识不足的学生,可能会把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强加在自己身上,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的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压力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重压之下,会超常发挥,而有的学生重压之下,就压跨了,或者是压晕了。
所以,每个孩子的状况不同,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同,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地关注孩子的思想状态。对于自身压力很大的孩子,应该适当减压,而对于自己没有压力的孩子,应该适当加压。有的孩子不压不动,有的孩子加压后,可能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需要父母和老师密切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著名考试专家王极盛老师说,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试时候的心理状态,第二位的是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的才是知识基础和能力等。我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观点。所以,越是离考试越近,家长和老师越应该关注孩子的考试心理。如需要专家帮助,需要及时及早求助。